• 介绍 首页

    月行失序

  • 阅读设置
    第138章
      她们依旧交谈,陶念分享学生活动的策划、棘手的个案处理、职业发展的新可能。林知韫能提供的,更多是过来人的经验与宽慰,却少了那份源自共同战场、势均力敌的共鸣。
      曾几何时,她们是并肩作战的同事,是能就一个教案、一项政策深入探讨的同行者。
      她们理解彼此工作的具体问题与烦恼,那种默契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现在,陶念在上升的轨道上加速行驶,视野也变得不断开阔。
      她清晰地感觉到,某种平衡正在被打破。
      她依然是年长的那一个,却似乎不再是那个能稳稳托住对方、提供指引和依靠的人了。
      晚上,陶念给陆瑾年打去了视频通话。
      屏幕那头的陆瑾年听了陶念的叙述,轻轻推了推眼镜,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林老师这种情况,确实不容易。她在晋州教育系统工作十多年了,积累的人脉、资历乃至那种从容,都是基于那个平台。现在来到锦城,等于放弃了之前的根基,一切从头开始。这个年纪,在二线城市,高不成低不就是常态。好的管理岗倾向本地熟手,基础岗位又嫌她资历过高。学历在一线城市是硬通货,在这里,有时反而不如本地关系网实用。”
      陆瑾年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理解:“她当初选择离开,为你放弃的,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多。这种落差感,需要时间消化。”
      挂了电话,陶念的心情有些沉重。
      而另一边的林知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与挣扎后,也逐渐转变了心态。
      她开始降低标准,将简历投向了几家大型教培机构,甚至开始关注线上教育课程开发的岗位。
      “无论如何,先有一份收入,站稳脚跟再说。”她这样告诉自己。
      一天早上,林知韫的手机屏幕亮起,一封新邮件提示跳了出来。她原本以为是某个教培机构的自动回复,随手点开,却怔住了。
      发件人是锦城市外国语学校,邮件正文礼貌地邀请她于下周前往参加初中部课程研发岗的面试。
      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锦城外校是本市老牌重点,以教学严谨和资源雄厚著称,她当初认为希望渺茫,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递的。
      “怎么了?”陶念端着水杯走过来,察觉到她的异样。
      林知韫把手机屏幕转向她:“是锦城外国语学校的面试通知……”
      “太好了!”陶念立刻放下水杯,脸上绽开笑容,比她自己收到offer还开心。她握住林知韫的手,“下周一我调休,陪你一起去!我得去见识一下林老师在面试考场上的风采。”
      ***
      锦城市外国语学校的行政楼走廊空旷而安静,林知韫坐在门外的椅子上,其他的应试者明显是应届生,眼里有一种不谙世事的清澈,自己置身其中,总有些格格不入。
      “下一位,6号。”会议室的门口探出一张年轻的面孔。
      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的下摆,迈步走了进去。
      椭圆形的会议桌后坐着三位面试官,中间是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神情严肃的中年男子,应该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左边是位面容姣好但眼神略显挑剔的中年女性;右边则是一位较为年轻的男性,一直低头翻看着她的材料。
      “请坐。”副校长抬手示意,语气平淡。
      面试的前半程进行得很顺利。
      关于课程体系构建、教研组管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林知韫的回答条理清晰,见解深刻,甚至几次引用了国内最新的教育政策和研究成果。
      她能看到那位年轻男老师眼中不时闪过的赞许,也能感觉到那位女老师最初审视的目光渐渐变得专注。
      “林主任的履历确实非常出色,”副校长扶了扶眼镜,话锋却悄然一转,“尤其是在宏观规划和理论层面。不过,我们初中部这个课程研发岗,更需要的是能下沉到一线、有充沛精力与年轻教师团队磨合、并能长期稳定投入的人选。”
      林知韫的心微微一提,捕捉到了那丝微妙的转向。
      “长期稳定?”她保持微笑,语气平和地反问,“请问副校长,您是对我过往的工作稳定性有什么疑问吗?我在晋州教育系统工作超过十二年,这应该能证明我的职业忠诚度。”
      女老师笑容得体地接过话头,“林老师别误会。我们当然认可您的专业能力。只是考虑到这个岗位的强度……嗯,您也提到了,您目前是未婚状态。我们学校女教师多,很多到了一定年纪,难免要为家庭、生育分散精力。我们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希望团队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战斗状态。”
      “生育?”林知韫清晰地重复了这两个字,胸腔里一股火气隐隐窜起。她强迫自己维持着表面的冷静,“据我所知,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招聘不得以婚育状况作为录用条件。”
      会议桌后的三人表情都出现了一丝细微的不自然。年轻男老师轻咳了一声,低下了头。副校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
      女老师的脸色略显僵硬,但很快调整过来,语气带上了几分官方的敷衍:“林老师言重了。我们只是综合评估,希望人岗匹配度能达到最优。您的意见我们会参考。今天的面试就先到这里,有结果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林知韫知道,谈话结束了。
      她站起身,脊背挺得笔直,目光扫过三位面试官,最后定格在那位女老师脸上,清晰地说道:“我理解贵校的考量。但您提出的,恰恰是无数职业女性正在面对,并且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打破的困境,而不应成为拒绝一个候选人的理由。”
      她略微停顿,让话语的力量沉淀,然后继续说道:“首先,将‘未婚’或‘未育’直接等同于‘未来不稳定’,这是一个基于性别和婚育状况的预判,本身就不够专业,也涉嫌就业歧视。难道男性求职者就不会因为家庭原因离职吗?为什么同样的风险,放在女性身上就被无限放大?”
      “其次,”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面试官,“评价一位教育工作者,核心标准应该是她的专业能力、过往业绩和对教育的热情。我带过的团队、我主持过的项目,这些实打实的成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我的职业素养和投入度吗?为什么一个尚未发生的、属于我个人生活规划的事情,其权重可以凌驾于这一切之上?”
      她的语气愈发沉静,却十分有力:“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真正有远见、有社会担当的学校,更应该做的是建立公平的机制,支持每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不是在入口处就因噎废食,用一道无形的天花板将优秀的女性拒之门外。这不仅是法律的底线要求,更应是我们教育者的职业操守。”
      一番话,条理清晰,掷地有声。
      会议室内陷入一片短暂的寂静。
      那位女面试官的脸色明显不自然起来,副校长则低头假意咳嗽了一声。
      林知韫知道,这些话可能依然无法改变结果,但她必须说出来。
      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可能同样会因为“已婚未育”、“大龄”等各种标签而被质疑、被拒绝的女性同行。
      她不是为了争取这份工作而争辩,她是在为一种固有的、不公的偏见而争辩。
      从前的她,遇到这种情况也许会转身就走,可是现在她的身后,有了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有了一个会为她心疼、会因为她受委屈而红了眼眶的陶念。
      是陶念的存在,给了她放下部分身段、去努力争取哪怕一丝可能性的底气。
      是的,她也在改变。
      她轻轻吐出一口浊气,调整了一下呼吸,朝着大楼出口那抹亮光走去。
      陶念还在外面等着她,她不能让陶念看到自己太多的沮丧。
      林知韫走了出来,脸上的表情是尽力维持后的平静,但陶念还是一眼就看穿了她眼底深处那抹难以掩饰的黯淡。
      “怎么样?”陶念迎上前,轻声问。
      林知韫摇摇头,唇角扯出一个无奈的弧度,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罕见的疲惫和讥诮:“没成。面试官最后暗示我这个年纪,又未婚未育,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陶念的心猛地一沉,“胡说!这种地方……不来也罢!”
      林知韫没再说什么,拉着她的手,走出了教学大楼。
      阳光有些刺眼,楼下公告栏前围着不少刚结束面试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应届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未来。
      很快,录取结果贴了出来,被录用的是一个锦城师范大学的应届男研究生,照片上的面容看起来普通又青涩。
      陶念看着那个名字,一股尖锐的不平与心疼猛地冲上喉咙,让几乎无法呼吸。
      那是林知韫啊。
      是那个在省、市级教师技能大赛舞台上从容不迫、光芒四射,让对手都心生敬佩的林老师;是那个在晋州教育系统里,凭借真才实学一步步赢得尊重的林主任;是那个即使去偏远乡村支教,也能硬生生将当地入学率提高百分之四十、能创造奇迹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