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她其实从未奢望过什么。
陶念将脸埋进冰凉的掌心,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条无形的界限。
林知韫办公桌上永远摆着的那本《师说》,扉页上就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遒劲的钢笔字。
她怎么会不懂呢?
记得初中的时候,隔壁学校有个学生给班主任写了情书,第二天班主任就被调去了别的班级。
她怎么敢跨越那条界线,让林知韫违背师德师风,被自己连累呢?
下午林知韫在课上讲《锦瑟》,说到“此情可待成追忆”时,特意强调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
阳光穿过她垂落的发丝,像一条用金线织就的警戒带,将整个教室无声地划为两个世界。
接下来的两周,好像一切都不同了。
林知韫的视线总是掠过陶念所在的位置,提问时看向她左侧的窗,讲评试卷时停在她后排的课桌,就连收作业时也只用公事公办的语气唤一声“课代表”。
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边缘,像一场永远落不到她身上的雪。
陶念把自动铅笔按得咔嗒作响。她将课表上“语文”那栏用荧光笔涂成刺眼的橙色,提醒自己不要再盯着教室门口出神。
书包侧袋的毛绒柿子挂件被取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写满政治考点的便签条。
陶念有好几次语文作业收齐后,都是让同桌帮忙送去语文组的。
“陶念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事?”政治老师王秀菊上完课,在走廊遇到林知韫的时候拦住她,“还是学习压力太大了?”
“我也不知道……”林知韫幽幽地说。
“我问过她,她也是这副表情……”政治老师说。
她突然想起上周五的晚自习。
那天她故意留到最晚,透过办公室的百叶窗,看见陶念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做题。
少女的刘海垂下来遮住眼睛,灯的光晕笼着她单薄的肩膀。
陶念终于收拾书包离开时,林知韫清楚地看见,她经过语文办公室门口时,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顿,却终究没有回头。
“林老师?”
政治老师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没什么……”林知韫失笑,“过几天就好了。”
晚上的时候,下起了雪。雪越下越大,放学时,操场已经覆上一层薄白。
林知韫站在走廊尽头,看着陶念撑伞走出教学楼。
少女的红色围巾在雪中格外醒目,像一团不肯熄灭的火。她走得很慢,时不时回头望一眼教师办公室的窗口。那里亮着灯,却没有人影。
林知韫的手机一不小心从口袋滑落,砸在积雪上发出闷响。陶念猛地转身,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愣住了。
陶念弯腰去捡,林知韫却先一步蹲下身。两人的指尖在雪地里相触,冰凉的雪花落在交叠的手背上。
“谢谢。”林知韫轻声说。
“林老师,我……”
陶念张了张嘴,呼出的白气消散在两人之间:“我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期末考试,我会考好的。”
林知韫的目光微微一动。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融化成细小的水珠,让她的眼神显得格外柔软。
她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少女,鼻尖冻得通红,却还固执地挺直脊背,像棵不肯弯腰的小白杨。
“知道了。”林知韫的声音带着几分释然和欣慰,“快回去吧。”她下意识想伸手拂去陶念发间的雪花,却在半空中停住,转而紧了紧自己的围巾,“天冷,别感冒。”
“好。”
陶念扬起一个乖巧的笑,眼睛弯成月牙的形状。但在转身的瞬间,她的嘴角微微颤抖,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才维持住这个笑容。她迈步走进纷飞的雪中,没有回头。
林知韫站在原地,看着那个身影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茫茫雪幕中。
第32章 默契
十二月的最后一周,校园里弥漫着节日前特有的躁动。
文艺委员魏爽自习课的时候就张罗起了节目单,并且安排好了场务,让大家准备好相应的服装道具。
这是两年来第一次举办元旦联欢会。
刘旭博和几个男生正偷偷往彩带上系铃铛,魏琳琳带着女生们裁剪窗花,连一向安静的陶念也被拉去帮忙调试多媒体设备。
教师办公室里同样忙碌。语文组徐青云老师难得摘下了她的老花镜,正跟着音乐节奏拍打保温杯;英语组几个年轻老师凑在一起,排练舞蹈;而林知韫的办公桌上,静静放着一份教师联欢会流程表。
这时,陶念一抬头,发现李仕超正站在她们班级门口。
“听说今年联欢会分两场!”李仕超神秘兮兮地说,“学生场结束后,所有老师要留下来开‘无学生版’的联欢会。”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林老师也有节目,好想看!”
陶念也很好奇,但是叹了口气说:“我也是!可惜我们看不了。”
“你等我,我去贿赂我们化学老师。”李仕超神秘一笑,胸有成竹地走了。
***
联欢会的气氛在吉他弹唱中推向高潮。
刘旭博抱着他那把旧木吉他,琴身上贴了很多贴纸。他弹了一首《晴天》,几个女生跟着轻轻哼唱。
这时,文艺委员魏爽就跳上了讲台:“下面是游戏环节——‘你划我猜’!”她狡黠的目光扫过教室,“我们要请一位老师参与,赢家有神秘奖品哦!”
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转向角落里的林知韫,因为教室里只有她一名老师。她正低头抿着保温杯里的茶,热气氤氲中,只见几片茶叶打着旋儿。
“林老师!”几个男生起哄道。
魏爽不由分说地把林知韫拉到教室中央:“选个搭档吧!”她突然指向后排,“陶念!你来!”
陶念正望着窗外发呆,被点到名时,她手里的橘子“啪嗒”掉在了地上,骨碌碌滚到林知韫脚边。
“你是想比划还是猜?”林知韫弯腰捡起橘子,递了回去。
陶念接过橘子,“我都行。”
“那我比划,你来猜。”林知韫决定。
魏爽从纸箱里抽出一张卡片:“题目是——古诗词!”
第一题,林知韫的指尖捏着半截粉笔,在黑板上缓缓画出三道波浪线,像是远方的潮汐。随后,她抓起板擦在讲台重重一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陶念几乎是脱口而出,嘴角扬起一抹了然的笑意。
这个动作她太熟悉了。去年讲解《念奴娇》时,林知韫就是这样用板擦模拟惊涛拍岸的声音。当时后排的魏琳琳还小声嘀咕:“林老师这手绝活,不去说书可惜了。”
第二题,林知韫放下粉笔,张开双臂,衣袖灌满穿堂风,左手抓虚空撒向陶念。
“一共十个字,前两个字是叠词。”
“飘飘……”陶念试着问。
看到林知韫赞许地点头后,立即回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三题,林知韫的目光在教室里游移了一瞬,最后落在陶念的校服领口。“你的校服领口……”她欲言又止。
陶念的脸“腾”地红了。她当然记得,她的校服领口扯坏了,更记得是林知韫替她缝好的。
这个女人,占她便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她咬牙切齿地挤出这句,换来林知韫一个得逞的挑眉。
“哇——”同学们发出惊叹的起哄声。几个女生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她们怎么这么默契?”
第四题,林知韫从讲台抽出一张A4纸,慢条斯理地卷成筒状。当她举起这个直筒,对准陶念,后面是林知韫那双狭长又好看的双眼。
可是陶念一时怔住了,没想到是什么,有些迷茫地看着林知韫。
“上周你的周记……”林知韫轻声提醒。
陶念的耳尖瞬间红透——那是她深夜写完感悟后,又添加了一段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
【辛弃疾写尽元宵盛景,火树银花、宝马雕车、玉壶光转,极尽铺陈之能事。前人皆道此词以乐景写哀情,我却独爱那“灯火阑珊处”的孤绝背影——
众里寻他千百度,原非为情。
若为情故,何须千百度?词中人拨开鱼龙舞,拂散凤箫声,穿过星如雨的热闹人间,寻的分明是浊世中不肯俯就的自己。那灯火阑珊处,非冷非寂,而是灵魂对喧嚣的无声抗议。
今人总爱附会成爱情箴言,殊不知稼轩笔下,从来家国大过小儿女。
“众里寻他”四字,字字皆孤勇。灯火如海时偏往暗处去,非为避光,实是守心灯不灭。】
她也想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盏灯火。
可她知道,有些灯火注定只能远远望着。就像元宵夜空中最亮的那盏花灯,高高悬在檐角,照亮整条长街,却永远触碰不到。
她不是那种执拗的人,非要撞得头破血流才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