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贼天子

  • 阅读设置
    贼天子 第962节
      当年金陵文会,他明明是首魁,中了之后,立刻被李云任命为和州刺史。
      他入仕的起点,就已经是很多人的终点了。
      二十年来,他历官各地,虽然升的并不是太快,但是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从地方官到大理寺卿,再到刑部尚书,如今眼见着就要以刑部尚书拜相。
      这样的履历,扎扎实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相当漂亮。
      但是二十年来,一直有一个人,将他覆盖在阴影里。
      那就是…姚仲姚居中!
      姚居中明明是跟他同科的“金陵进士”,当年中试之后,却留在了金陵,说是在府衙,给当时的杜使君打打下手。
      但是这个“打打下手”,没过几年,莫名就成了整个江东集团实际上的宰相之一,开国之后,更是直接成为次相。
      甚至,甚至…前几年,这位姚相公因恩荫入仕的长子姚慎,都做到了大理寺少卿,做了他徐坤的副手。
      这种升级速度,以及履历,却要高出了徐坤太多太多。
      这让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郁气。
      如今,他终于也要进入政事堂拜相,十几年辛苦,如今至少是理论上,他终于跟姚仲站在了同一个高度,即便双方在政事堂的地位,以及在朝廷里的地位,依旧差距很大,但是此时此刻,徐坤终于可以问出这个问题了。
      当年金陵文会,究竟谁才是首魁?
      如果他是首魁,为什么待遇天差地别。
      难道,仅仅是因为当时的他太过年轻?
      杜相公听了这个问题,沉默了许久,才叹了口气:“这个问题,厚德应该去问陛下才对。”
      徐尚书抬头看着杜谦,拱手道:“杜相,这个问题下官已经憋了许多年了,其中内情,您自然是知道的,如果您不愿意跟下官说,下官陛见的时候,便去见陛下。”
      杜相公微微摇头:“何必这么叫真呢?”
      “当时,你才二十出头,到如今,也就是四十多岁,这个年纪拜相,算是年轻了。”
      “下官知道。”
      徐上书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同科的金陵进士,都是下官这样,用二十年时间进入政事堂,下官便没有任何问题了。”
      杜相叹了口气,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椅子,示意徐尚书坐下,等徐坤落座之后,他看着这位刑部尚书,开口说道:“当初,金陵文会的时候,江东很是缺人,我身边也的确很缺帮手,否则那个时候名义上还是周臣的陛下,也不可能公然开金陵文会。”
      “你若是看到这一点。”
      徐尚书目光微凝:“下官若是见到了这一点,下官也可以留在杜相身边吗?”
      “或许罢。”
      杜相公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不过,如果你与姚相,当时都留在我身边,给我做帮手,那你们二人,都不会是那场文会的首魁。”
      “那一届文会的首魁,必然出任州刺史,厚德能明白吗?”
      徐尚书认真想了想,然后还是说道:“相公还是没有回答下官,那一届谁是首魁。”
      “我已经说了。”
      杜谦笑着说道:“你既然出任和州刺史,那一届自然你就是首魁,这无可争议,哪怕姚居中当面,他也不会否认。”
      “这虚实之中,大有学问。”
      徐尚书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若只是这个首魁的虚名,便差距如此,那这个虚名,未免也太值钱了些。”
      杜相公站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你当时太年轻,如今你地方朝廷,历练了二十年,未必不是好事,将来前程会更加远大。”
      他神色平静:“你拜相之后,中书几位宰相,你就是最年轻的。”
      宰相郭攸,今年都五十多岁了。
      而章武朝的第一批宰相班子,陶文渊已经卧病在床,许昂是个孤臣,姚仲…
      已经老了。
      第二批政事堂班子,很快就会搭建起来,核心自然还是杜谦,但恐怕用不了多久,其余四个宰相,就会统统换人。
      要知道,许相公年纪也不小了,当年皇帝陛下在海盐县搭救他的时候,他就已经三十多岁了,如今更是已经年近六十。
      杜相公的话,意思很明显,他的意思是,不出意外,徐坤会大器晚成,将来甚至会主政中书,接过他这个中书令的职位。
      这样的大饼,没有人能不心动,便是徐尚书,说话也变得有些磕巴起来,杜相公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回去准备准备,圣旨这几天应该就会下发,把刑部要紧的事情整理出来,过些时间廷推之后,就会有新的刑部尚书接过你的差事。”
      “然后,厚德就来中书报道吧。”
      徐坤低头应了声是,问道:“下官是接过陶相公的差事?”
      杜相微微摇头。
      “陶相公应该不会罢相,你到时候会有自己的差事。”
      徐坤应了一声,迈步走出杜相公的公房,刚走出公房没多久,就看到了迎面走来的姚相公,姚相公似乎正在等着他,见他走出来,笑着拱手道:“恭喜厚德了。”
      徐尚书拱手还礼:“姚相已经知道了?”
      “上午杜相公跟我通了个气。”
      姚仲看了看徐坤,感慨道:“二十年过去,回首当年,真如一梦,如今老夫已经垂垂老矣,厚德还是风采依旧。”
      徐尚书摇了摇头道:“当年金陵文会,姚相在街边劝同科考生弃考。”
      “事后回想起此事,下官就知道,自己远不如姚相了。”
      姚相公上前,拉着徐尚书的衣袖,笑着说道:“我是寒门子弟,那个时候已经穷了半辈子,但又想出头,实在是没什么法子了。”
      “你我都是江东人,往后在政事堂,互相照拂,互相照拂。”
      徐尚书正要说话,一个一身紫衣的年轻人,踱步走了过来,笑着说道:“二位在聊什么?”
      徐姚二人,立刻低头行礼:“见过太子殿下。”
      此时太子一身紫衣,头戴金冠,因为参政数年,此时已经有了些王者之气。
      他抬了抬手,示意二人起身,然后看着徐坤,笑着说道:“难得见徐尚书到中书来。”
      “正好,有几个刑部的文书我有些疑问,正要喊刑部的堂官过来问询,徐尚书既然来了,去我那里坐一坐?”
      这是公事,无可推拒,徐尚书只能低头:“是,殿下。”
      太子殿下对着姚居中微微点头,然后开口笑道:“那走罢,去我公房里去。”
      “是。”
      眼见着徐坤被太子殿下带走,姚相公只是驻足了片刻,便拢着手,来到了杜相公面前,他笑着说道:“殿下现在,愈发勤政了。”
      杜相公抬头看了看姚仲,便默默说道:“这是好事。”
      “是好事。”
      姚相公咳嗽了一声,开口道:“杜相,陇右道三司使,您有人选了吗?”
      杜相公抬头看了看他,哑然道:“居中兄有人选了?”
      姚仲点头道:“我想让犬子,去陇右道任布政使。”
      杜相公有些吃惊,开口道:“那可是边陲之地,去了要吃大苦头的。”
      “我没记错的话,令郎明年哪怕不能擢升六部侍郎,做个六部郎中,全然没有问题。”
      “得让他去吃吃苦头,做点实事。”
      姚相公低声道:“不然,将来扛不起大梁。”
      他看着杜谦,叹了口气:“下官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现在家里上下一大家子人。”
      “得培养个顶梁柱出来。”
      杜相公愣了愣,随即开口笑道:“居中兄真是慧眼。”
      “陛下很看重陇右道,布政使这个差事,要是干得好了。”
      “将来令郎前途无量。”
      姚相公默默说道:“干的不好,他这官也就做到头了。”
      杜相公略作考虑,点头道。
      “好,就选令郎去陇右道,过几天,吏部便拟文上报。”
      姚相公作揖行礼。
      “多谢杜相。”
      第1106章 长生之药?
      大朝会。
      太极殿上,皇帝陛下半眯着眼睛,坐在帝座之上,手指时不时敲击着扶手,一言不发,如同睡虎。
      而奉旨巡抚江东道的张遂,正出班站在太子面前,接受太子殿下的问询,太子殿下站在他面前,详细询问了这几年,江东道的新政情形,以及衙门赋税,以及市舶税务司的收入。
      张遂胸有成竹,一一作答。
      太子殿下,又当众说了一遍江东道最近三年的情况,然后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见父亲微微点头,太子回头,看向一众大臣,咳嗽了一声,沉声道:“诸位臣工,陛下英明睿见,五年时间,江东新政,已经卓有成效。”
      “既然江东道大获成功,说明陛下的新政全无问题,自明年开始,应当陆续推广到天下各道府州县。”
      “各位臣工,有无意见?”
      几个宰相默不作声。
      宰相们不说话,其他臣工自然就没有敢说话的。
      本来,一些旧学出身的官员,多半要站出来说上几句,一来表示反对,二来给自己挣个名声,但是最近几年,朝廷的风向大家都可以察觉得到。
      此时,也就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了。
      太子殿下满意点头,回头对皇帝低头道:“父皇,满朝文武,俱都同意新政。”
      李皇帝嘴角露出笑容,开口道:“中书。”
      中书令杜谦出班,低头道:“臣在。”
      “中书尽快拟定章程,在各道陆续推广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