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贼天子

  • 阅读设置
    贼天子 第885节
      第1015章 大朝会
      皇帝陛下闻言,大皱眉头。
      他皱眉看着卓光瑞,问道:“卓兄是对我在江东的作为,有所不满?”
      卓光瑞连忙摇头,开口说道:“老家的事情,臣已经听说了,家父去后,卓宏才在职盐政,不过几年时间,便已经贪了二十万贯钱,这般大的罪过,陛下只流了他,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
      卓光瑞叹气道:“而且,这是陛下先前就与臣说好的事情,臣心服口服。”
      “臣这几个月,一直闭门思过,哪里也没有去,这几个月臣想了许多。”
      卓光瑞抬头看了看李云,正色道:“陛下,我们这些人做的,非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业,而是要超过旧周,成为几百年乃至于更长远的王朝,这是十几代人,事关无数人的事业。”
      卓光瑞默默说道:“臣跟随陛下的时候,尚不满四十,今年却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斑白,活不了多大年岁。”
      “国朝初年,就出了这样恶劣的事情,正需要一个重臣,来震慑朝野,同时布告世人朝廷的正气,以及决心。”
      “相比较起来,臣的性命,不值一提,臣若是死在了此案之中。”
      他看着李云,起身低头道:“也算是为新朝,为陛下,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后一件事了。”
      皇帝对着他按了按手,示意他重新坐下来,等他落座之后,皇帝才微微摇头道:“国朝正法纪,立规矩,非是在一个两个案子上,卓兄要是真的就这么死了,不单单是你我两家的事情,朝野恐怕也会非议,说我刻薄寡恩。”
      皇帝陛下敲了敲桌子,开口说道:“这事不要再多说了,就按照你我先前说好的去办,明日你们卓家以丹书铁券消罪,丹书铁券三去其一,事后卓兄在家里休息两三年。”
      “或可复相。”
      历朝历代的丹书铁券,上面都会写上免死或者是免罪的次数,有些臣子当权的时候,甚至会给自己搞一些免罪十几次的丹书铁券,而李云弄出来的第一批丹书铁券,相当统一。
      都是免罪三次。
      皇帝陛下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卓兄也不必再胡思乱想,这个事情,也不会遗祸后世。”
      “后世之人,可没有丹书铁券了。”
      卓光瑞看着皇帝,欲言又止。
      李皇帝站了起来,背着手看着卓光瑞,开口说道:“卓兄,你我相识近二十年了,这个时候,莫要坏了咱们的多年情份,也不要坏了咱们的君臣之谊。”
      这句话是在提醒卓光瑞不要做出什么蠢事,更不要想着在家中自尽。
      卓光瑞起身,毕恭毕敬欠身行礼:“臣…臣遵命。”
      李皇帝看了看天色,开口说道:“时辰不早了,朕就不多留了,你不要想太多,好生休养。”
      就在皇帝陛下要离开的时候,卓相公起身相送,看着李云的背影,他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把嘴边的话说出口。
      这个时候,他有些想把杜和的事情给说出来。
      因为这个事,已经闹得太大了,此时三法司里里外外查了好几个月,把跟这件事有关的人,不知道盘查了多少遍,那些个礼部官员,这都不知道被审问了多少遍。
      卓光瑞不清楚,李皇帝到底有没有知道,这件事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不知道,户部尚书杜和,在皇帝那里有没有查清楚。
      如果皇帝已经知道了,他这个时候不说,就是欺君。
      如果皇帝不知道,他这个时候说了,那么上一次…便也是欺君。
      这几个月,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卓相公,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只半年时间,他便已经这样苍老了。
      最终,卓光瑞还是没能开口,把嘴边的话说出来。
      皇帝陛下最后回头看了看他,然后对着卓光瑞笑了笑,扭头跟卓家的几个晚辈交代了几句,然后背着手,离开了卓家。
      他离开之后,卓相公目送着辇车远去,这才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整个人差点,瘫坐在地上。
      还好他儿子就在旁边,一把搀扶住自己的父亲,惊呼道:“爹,您怎么了?”
      “没什么,没什么。”
      卓光瑞长叹了一口气,这才站稳了身子,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深呼吸了一口气:“走罢,为父教一教你,明天大朝会,应该怎么说。”
      卓家公子立刻低头应是。
      卓相公最后回头,看了看李云离开的方向,心中百感交集。
      虽然相处近二十年,但是此时此刻,他已经看不太明白这位皇帝陛下了。
      他心里没有办法确定,这一次天子饶过卓氏,是因为天子的确不知道背后的杜和,还是天子心中一念仁慈,不再深究。
      又或者是…
      天子并不想牵连杜家进来,至少是在这个时候,不想牵连杜家。
      不管怎么说,卓家这一关,似乎已经勉勉强强过去了。
      卓相公带着儿子,来到了自己的书房里,他盯着自己这个长子看了许久,才默默说道:“你现在,就给你叔父写一封信,同他说清楚。”
      “让他好好想一想父亲,前些年是怎么做的,父亲怎么做,他就照着办,如果他学不好,学不明白。”
      卓相公闭上眼睛,缓缓说道:“我们就跟他们分家,从此卓家一分为二,我们以后长居洛阳,做我们的洛阳卓氏。”
      卓公子一愣,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只见卓光瑞竖起眉头,沉声道:“还不快写?”
      卓公子这才低头道:“是,孩儿这就写,这就写。”
      …………
      次日,太极殿,大朝会。
      这是天子归朝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次大朝会,因为一些悬而未决已经大半年的事情,大概率就会在今天这场朝会上彻底定下来。
      天色刚亮起来没有多久,等到太阳的晨光照落在太极殿正门上的时候,随着内侍顾常一声高唱,在门外窃窃私语的百官们,便依次鱼贯而入,进入太极殿。
      进了太极殿之后,众人很快按照班次站好。
      没过多久,太子殿下便也到了太极殿里,众人见到太子殿下之后,俱都上前行礼,口称殿下。
      就在皇帝陛下即将到场的时候,一个一身紫色四爪蟒袍的年轻人,冒冒失失的进了太极殿里,他左右看了看,寻到了太子殿下所在,连忙三两步上前,抱拳深深低头行礼:“见过皇兄。”
      正是二殿下李铮。
      太子殿下上前扶了越王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二郎你怎么也来了?”
      越王殿下苦着脸说道:“昨天有人去臣弟家中知会的,让臣弟也来参加今天的大朝会,多半是臣弟在辽东犯的错,父皇今天要在大朝会上,公之于众了。”
      他叹了口气道:“皇兄救我。”
      太子殿下看了看这个大个子兄弟,笑着说道:“放心,放心。”
      “父皇真要是训斥你,皇兄一定给你个台阶下。”
      兄弟俩聊了许久,附近的官员这才过来见过了越王殿下,然后众人又等了好一会儿,皇帝陛下始终没有到场。
      太子左右看了看,然后看向御阶下站着的顾常,问道:“顾公公,陛下怎么还没来?”
      顾常此时正在吩咐手下人,听到太子殿下的话,他更显慌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连忙低头道:“奴婢这就去问,这就去问。”
      不远处,杜相公突然叫住了顾常,开口说道:“陛下现在,就在后殿罢?”
      “我同公公一起,去看一看可好?”
      太子殿下这个时候也明白了过来,连忙说道:“我跟杜相一起去看一看。”
      就这样,顾常领着杜谦还有太子三个人,一路来到了后殿,后殿里,皇帝陛下正坐在椅子上,翻看着手里的文书,脸色铁青。
      看到皇帝的脸色,就连太子殿下也察觉到了不对劲,顾常更是吓得脸色发白。
      杜相公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呼出了一口气,小心翼翼迈步走了进去,对着天子拱手道:“陛下…”
      “前朝都在等着陛下,出什么事了?”
      皇帝陛下听到了付杜谦的声音,才回过神来,他抬头看了看杜谦,又看了看杜谦身后的两个人,随即默默说道:“孟青那里,出了点岔子。”
      说到这里,李皇帝站了起来,勉强恢复了情绪,缓缓说道:“走罢,大朝去罢。”
      杜谦点了点头,跟在李云身后,低声问道:“陛下,事情严重么?”
      李皇帝停下脚步,顿了顿,随即继续向前走去。
      “有点麻烦。”
      第1016章 严法
      孟青那里,的确出了事情。
      差不多六七天前,契丹人不知怎么知道了太原将军邓阳调任金陵任金陵将军的事情。
      于是,幽州的契丹人,几乎全部出动。
      关外的契丹人,由耶律亿亲自率领,与幽州的契丹人残部一起,夹击榆关附近的唐军,也就是孟青的主力。
      此时,榆关附近的孟青主力,差不多有六七万人,双方在榆关激战了数日。
      孟青所部,因为要死守榆关不失,折损兵力差不多过万。
      而契丹人伤亡,是少于唐军的,并且这部份契丹人,在尝试取下营州不成之后,扭头偷袭了蓟州,从蓟州掠去了相当一部分粮草。
      关外的契丹人,也潇洒退去。
      这场战事,李云从回到洛阳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只是那个时候,始终没有一个结果,今天一早,他刚起床准备大朝会,这个“结果”就被九司送到了。
      看的皇帝陛下雷霆大怒。
      他心里也清楚,契丹人是强敌,幽燕的几万契丹人,不可能说剿灭干净,就剿灭干净了,在李云自己的估算里,这个事情恐怕也要三五年时间,才能让幽燕的契丹人彻底清理干净,保证关内没有契丹人作乱。
      但是现在,这几天的战事还是打的有些糟糕了。
      更让他不太舒服的是,蓟州的辎重被劫,这些辎重里,并不缺乏火药火器,如果被他们转运到幽州城里,后面取下幽州城的难度,恐怕会骤然提升。
      哪怕这些大多数都是轻骑的契丹人,搬不走火炮这种沉重的火器,单单是弄走一批火药,以及望远镜之类的器械,已经足够让皇帝陛下大为光火。
      这一场小败,在李云看来,原因多多。
      有孟青指挥不力的原因,也有内部消息泄露的原因,更有因为刘博的离开,九司协调不及时的原因。
      事实上,幽燕以及河北道的九司,人手本来就算不上多,而且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关外,与契丹人打交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