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阅读设置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36节
      多尼伦迅速合上笔记本:
      “明白了,我这就去组织团队,按照您的指示修改方案,确保在明年初无缝启动计划。”
      “很好。”奥观海点点头,“尽快给我看修改稿。”
      “是。”多尼伦和劳斯同时应道,转身告退。
      走出椭圆形办公室,厚重的木门在身后关上。
      走廊里安静无声。多尼伦忍不住停下脚步,看向劳斯,压低声音急切地问:
      “皮特,刚才……‘随他们去’?这……”
      劳斯没有立刻回答,他向前走了几步,来到一个更僻静的转角处,才转过身。
      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多尼伦的肩膀,声音压得极低,语速缓慢而清晰:
      “汤姆,我们是谁的人?”
      多尼伦一怔:“当然是……”
      他指了指椭圆形办公室的方向。
      “没错,我们是私人幕僚。”劳斯耸了耸肩“我们只对他本人负责,也只服务于他个人的政治生命和长远利益。”
      “不是美国也不是驴党。”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他刚才的话了。”
      劳斯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多尼伦一眼,不再多言,转身快步离去。
      留下后者独自站在原地。
      方才的话像一阵疾风,吹开了多尼伦心中的迷雾。
      奥观海年仅五十出头,属于妥妥的新兴势力。
      即使卸任,也还有至少二三十年的政治生命。
      不可能就这么开始养老生活。
      因此,对于观海本人而言,让象党在2016年入主白宫、借此清理掉一批罗斯福主义或者克林顿派系的势力,把蓝色阵营的力量整合到他自己的派系下,或许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第1614章 如果上帝为我关上一扇窗,那就直接把房顶掀了
      与此同时。
      火炬实验室,地下测试中心。
      自从一个月前亲眼见证了宏观负折射透镜的存在之后,张汝宁研究团队的工作方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出于最严格的保密要求,长光集团本部在表面上一切如常,arf-1800项目仍在按原有折反式路线推进。
      然而实际上,那些厚厚的、凝结了无数心血的设计手册,已被悄然锁进了最深的档案柜。
      张汝宁本人则带领一批最核心、最可靠的技术骨干,直接搬到了京城开展工作。
      这一次,火炬实验室非常慷慨地借出了一部分空间,以便与长光项目团队紧密协作。
      之前不让连海化物所那边派人过来,就是因为不想泄露负折射材料的秘密。
      而对于张汝宁,自然不存在这方面的顾虑。
      毕竟人家本来就是光刻系统的核心设计人员。
      不过,协作归协作。
      区区一个月的时间,倒是还不够两边搞出什么大新闻来——
      负折射材料的存在确实简化了物镜系统内部的光路分布,但对于每一组透射/反射元件本身而言,需要关注的部分反而变多了。
      而且,ga-ge(0001)的制造和成片本来就困难,而透镜组又不可能只包含平面镜。
      如何把这种新玩意弄成曲面镜,也耗费了常浩南和栗亚波不少精力。
      而此刻,就是检验结果的时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实验台中央。
      那里正摆放着一台高精度的泰曼-格林型激光干涉仪。
      从镜片支架的预留孔位来看,即将接受检测的,是一个三透镜系统。
      其中一号位的融石英镜片和三号位的氟化锂钡镜片都已经被安装到位。
      只剩下二号位置还空着。
      它也将是决定这次关键实验成败的核心。
      几分钟后,实验室的气密门滑开。
      栗亚波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手上捧着一个透明的隔尘保护盒。
      每迈出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张研究员,基本测试已经完成了。”
      他把盒子稳稳放到张汝宁面前。
      盒子内部是一块泛着铅灰色的凸透镜片,
      被特制夹具固定着。
      正是ga-ge(0001)制成的二号透镜。
      张汝宁俯下身,仔细观察了片刻。
      “材料制备难度比较大大,所以这块镜片的厚度比最初预计小了大概65%。”
      栗亚波顿了顿,补充道:
      “但我们已经用多种方法反复测试过它的基本光学性能,确认它满足系统设计当中的要求。”
      其实一般而言,在光学性能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镜片厚度应该是薄一些更好。
      只不过这一块,实在有点太薄了……
      以至于连操作都要特别注意。
      张汝宁点了点头:
      “理解。”
      这绝对不是客套。
      能在这个时间点拿到这样尺寸的样品,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说话间,又挥了挥手,示意身后的助手何修军开工。
      后者上前,打开保护盒的专用操作手套接口。
      张汝宁亲自戴上特制的防护手套,双手探入盒内。
      为了便于拿取和施加保护,镜片外面其实还套着一层硬壳。
      但即便如此,仍然几乎没有什么实感。
      解开夹具。
      取出镜片。
      缓缓安放到支架的二号位上。
      “咔哒”一声轻响磁性夹具稳稳吸合。
      归位。
      最后,撤掉保护套。
      “准备记录。”张汝宁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
      “启动干涉仪,光源波长设定为486.1nm(f线,氢蓝光),作为基准参考波长。”
      何修军迅速接管控制台。
      激光器发出晶莹的蓝光,通过分束镜,形成两束相干光路。
      一束穿过三透镜系统,另一束作为参考。
      干涉仪的光学平台发出细微的调整声。
      几秒钟后,何修军紧盯着高分辨率显示屏上实时生成的干涉图样,
      报告道:
      “张工,条纹已调至零位!基准波长下,系统波前像差极小,状态完美!”
      “好。”张汝宁的语气几乎没有波动,“开始扫描!波长从486.1nm(氢蓝线f)开始,逐步向短波方向推进。”
      “明白!”
      何修军打开早就编写好的测试程序,让激光器自行调整输出博创。
      显示屏上,代表两束光干涉迭加形成的明暗条纹图样,随着波长变化而微微变化。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435.84nm……(汞蓝线g)
      404.66nm……(汞紫线h)
      365.01nm……(汞紫外线i)
      波长越来越短,逐渐逼近深紫外(duv)区域。
      这是传统光学材料色散急剧增大、像差最难控制的波段。
      然而,屏幕上的干涉条纹,虽然随着波长的变化出现了些许拨动,但呈现出来的变化幅度却几乎是肉眼不可见的水平。
      如果使用传统光学器件,那或许只有蔡司出手,才能做到类似的程度。
      而且肯定需要一个巨大且复杂的透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