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豪商

  • 阅读设置
    豪商 第57节
      正面交过手后再谈,气氛果然不一般,谁也没提过去几天的明争暗斗,只是说笑吃喝,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一般。
      大圆桌当中一个翘尾巴烧大鱼,鱼盘下头垫着彩帛,意为“化干戈为鱼【玉】帛”,自此一笑泯恩仇。
      李掌柜有求于人,便很随和,非但不逼着明月吃酒,甚至主动帮忙叫果子露,十分亲热,“听说年轻姑娘吃这个极好,明老板也尝尝。”
      明月吃了一盏,果然可口。
      一时饭毕,自有酒楼伙计撤去残羹冷炙,抹桌擦地,开窗换气,并呈上清茶和可口的点心瓜果。瓜果都是洗净切好了的,一旁搁着精致小银叉,一口一块,又不会脏手,十分贴心。
      二人这才开始谈生意。
      好一番你来我往,最终定做三七开,明月七,李记三。
      稍后落款按手印时,李掌柜心里止不住地发苦,从今往后,他可真成了明月的卖货伙计喽!
      可形势比人强,不服不行,就这三成还是白赚的呢。
      若不合作,或给刘记抢了先,或原样死扛,李记还指不定能撑几年呢!
      也罢,时移世易,此一时,彼一时也。
      收好文书,李掌柜再次对明月拱手作揖,情真意切道:“恭喜啊,从今往后,全仰仗明老板发财了。”
      日后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这一回,明月从他眼中看到的只剩殷切,再无轻浮。
      一股陌生的感情突然降临,血浆涌动的声音回荡在耳畔,恍若雷鸣,明月全身上下几万个毛孔亦随之颤栗,指尖酥麻,飘飘欲仙。
      然后她便无师自通,意识到这便是成功的滋味,喜悦的滋味。
      明月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慢慢吐出来,对李掌柜还礼,“同喜,共勉。”
      我喜欢这种感觉,她默默地想。
      当晚,明月便亲往马王等家说明缘由,众人皆高兴,或心惊。
      从今往后,固县上下五乡、三镇、数十村上下近两万人的丝绸买卖,可就都改姓“明”了。
      却说明月与李记分了高下,再回南时先往苏家走了趟,言明想长留苏小郎。
      听苏小郎眉飞色舞地说起固县之事,苏家上下俱震惊不已。
      乖乖,一个县的买卖啊!
      真真儿的人不可貌相,瞧着是个单薄姑娘,竟有这般本事!
      见她如今买卖越发大了,人亦有丘壑,苏老爷子自无不应之理,说不得叫浑家打点几件衣裳,交与孙儿带了。
      苏小郎之父亲送儿子出门,千叮咛万嘱咐,“明老板今非昔比,你需得稳重些,谨慎伺候,莫叫人看轻了。”
      宰相门前七品官,倘或来日这位明老板果然富甲一方,也算这小子的造化。
      苏小郎满口应下,末了还不忘还嘴,“东家不是那样人。”
      东家从不说我吃得多,也不嫌我聒噪。
      苏父:“……”
      你才跟了几天啊就信誓旦旦的,简直忘本!
      苏小郎却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任何问题。
      在迄今为止见过的同龄人,不,甚至往上数几辈的人之中,论胆魄、本事,只怕也鲜有出东家其右者,心服口服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虽是头回南下,但他家附近有条河,自幼习水,水性极佳,也不晕船,一路上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一点。
      “来日家去了,我也同家里人说说南边景致,只当他们也出来一回!”
      回杭州后,明月安排了苏小郎往厢房住下,晚间自与七娘和春枝说话。
      “头几趟只怕不熟,也恐李记翻脸无情,春枝,你先带着苏小郎走两趟,切记概不赊账、现场钱货两讫,也不许吃酒,不许久留……”
      隔壁芳星遣女儿送了几只大石榴来,有几只熟得裂开了,露出里面亮似晶、红如血的剔透石榴籽来。七娘殷勤地剥了一大盘,明月抓起就吃,下一刻便被酸得面目全非,“嘶……”
      “这么酸?!”七娘大惊,也抓了一粒来尝,吧嗒下嘴儿,“还好嘛。”
      春枝没好气道:t“大伙儿一处吃汤面,你碗里的醋怕不是能淹死牛!”说着,自挑选一回,翻出一只甜的与明月吃,“只是苏小郎走了,东家你怎么办呢?”
      七娘换了明月眼前的酸石榴籽吃,闻言笑道:“难不成我便是个死人?”
      纵然打不过,好歹我敢拼命呢。
      “哪里有恁多风波!”明月也笑,“想自立门户可没那么简单,需得先慢慢查访,三两个月内未必往偏远处去,待你们接洽熟了,正好调他回来,两不耽搁。”
      “也好,”忽然被委以重任,春枝难免忐忑,“有他作伴,我也多几分胆气。”
      她与七娘一般,一直都将明月视作主心骨,如今骤然“单走”,便如迷路孩童般茫茫然起来。身边有熟人,多少是个安慰。
      明月捏捏她的肩膀,认真道:“你可以的。”
      她在固县生活多年,精通当地方言,又熟识城中各大门户,极擅富商间的迎来送往,也单独往孙都头家去过,实乃送货上门之不二人选。
      而七娘虽于场面上不大通,却比春枝更凶悍果敢,且适应南方气候水土,也会几样南部方言,又通针线、纺织,更能在进货溯源方面帮到明月。
      至于苏小郎,如今的他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
      大致安排好接下来的行动方向,明月从桌下掏出一包银子来,“咱们也算同生死、共患难过了,情分更胜往常,以往的酬劳便有些配不上你们了。”
      前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顾不上这些,如今终于告一段落,也该重新整合了。
      “快别,”春枝猜到她要做什么,慌忙起身,连连摆手不迭,“前儿欠你的十两银子还没还清呢,哪里就好说这些,你只同七娘说去,她又比我有资历。”
      若非明月仗义出手,这会儿只怕她早被那酒鬼管事打死了!
      此乃救命之恩!
      “啊?又涨钱啊?”听到这里,七娘才回过味儿来,拍拍指尖的石榴皮碎屑,也是苦恼,“衣食住行您一概都包了,一趟一两银子我且没处花呢,却又要这作甚。”
      以前没银子时,举步维艰;如今有银子了,她却不知该往哪里使了。
      “你们说了不算,”明月一锤定音,野心勃勃道,“日子且长着呢,以后你们便是我手下的大管事,若酬劳不涨,却如何再雇人?自今日起,你们两个一年照四十两,别打岔!”明月一抬手,冲春枝抬抬下巴,“你欠的银子照扣。”
      七娘与春枝百般推辞不过,只得受了,又凑在一处划算怎么花。
      明月见状大笑,“苏杭一带连着扬州,乃是有名的富贵繁华地,就没有花不完的银子,急什么!明儿且先出去买些花灯、桂酒、瓜果饴饼之类的做节是正经。【注】”
      这回算是巧了,她们七月中到的固县,一路紧赶慢赶,今儿才八月十三呢,正好过中秋。
      三人一起大笑,引得苏小郎也在厢房探头探脑,一双稚嫩虎目明光闪闪,“有饴饼?”
      三人一听,笑得越发厉害。
      -----------------------
      作者有话说:恭喜恭喜,大家一起晋升、发财!
      【注】我国祭拜月神的习俗由来已久,但真正意义上的“月饼”出现时间却相对较晚,苏东坡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就是说北宋上流社会有吃酥油饴糖饼赏月的习俗,但“月饼”一词首次出现却是在南宋《梦粱录》中。
      第43章
      一夜好睡,次日明月果往各处走礼,结果薛掌柜直接堵在门口,盯着她手中的点心如临大敌,“丑话说在头里,过节走动倒罢了,这些东西你不要拿进来!”
      明月:“……”
      送礼还嫌弃?!
      一问才知道,薛掌柜这边打从半月前就开始收到各类糕饼了,有自家做的,也有外头买的,哪里吃得完!
      “我家里、店里都是布匹,最怕油香味儿引了蛇虫鼠蚁来,”薛掌柜头疼道,“正好你来,快多拿几盒去!”
      如今她年岁渐长,饭食下肚便不怎么克化得动了,尤其甜腻腻的糕点之类,多吃了不仅容易痴肥,肌肤也黯淡无光,还是少碰为妙。
      于是明月带着一盒点心来,捧着四盒走,半道上人都是懵的:
      还能这么着?
      稍后出城去到绣姑家,绣姑老远看她提着点心匣子便拍大腿,“哎哟哟,你怎得也同我做这些!快拿回去!省得那丫头瞧见闹着要吃,牙齿都要烂掉了。”
      明月哭笑不得,“这可怎么说?好好的点心,倒没人要了!”
      绣姑连连摆手,“你我不是外人,不必客套,你们几个都是年轻姑娘,岂有不爱甜的?快拿回去自吃吧,散与左邻右舍也好。只是吃完了记得刷牙漱口……”又唠叨些哪家牙粉不好,哪家气味虽然难闻,但用后牙齿却又白又滑等等。
      左邻右舍……隔壁谢夫人的外子在衙门当差呢,各处孝敬怕不是更多,如何会缺?
      倒是租户芳星一家,背井离乡,虽不缺钱,本地却无亲友,想必不大会有人送。且家中又有一双儿女,正好与他们!
      “你来的也巧,”绣姑笑道,“我们这边正合伙挖藕、买螃蟹呢,你要些不要?”
      “要要要!”明月一叠声道,“这几日有些上火,正好吃些凉的泻一泻。”
      早起她还馋螃蟹吃呢!正是瞌睡送了枕头来。
      “你那边几个人?一个人头算八分银子,总包了交上去,明儿一早自有人送到家门口,十分便利。”绣姑道。
      明月喜出望外,当场交银子,额外多给二两,“如今母蟹肥,且多要些,前儿还听人说做那蟹黄面吃,正有些馋。若有肥蛤蜊,也给我些,七娘做的一手好汤水,十分美味。”
      苏小郎自不必说,她们三位女郎胃口也不小,单人分量必然不够。
      正说着,外头又有人来同绣姑走亲戚,也是提着一色点心、一瓶桂花酒。绣姑少不得上前应付,回来时却一个劲儿盯着那匣子点心瞧,继而大笑不止。
      见明月好奇,绣姑捂着肚子叫她上前看,“昨儿我买点心时特意在这里点了个红点,不曾想送出去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哈哈哈!”
      明月一怔,也跟着笑起来。
      似薛掌柜、绣姑此等有营生的人家,并不将区区一封点心放在眼中,但对寻常人家而言,那却是过节都不舍得吃的好物,哪怕收到了也不敢打开自用,生怕回不起,只管妥善保存,另寻了别家送的,打乱了凑一凑……
      奈何众人所识皆有限,有来往的就那么几家,兜兜转转的,绣姑送出去的点心竟原封不动地回了家!
      傍晚明月回家提着四盒点心回家,将事情原委说与七娘等人听,众人都笑了一回。
      杭州湿热,点心放不久,明月自留两盒,另两盒送往隔壁去。
      芳星和她女孩儿才在家收了绣架,筹备过节,见她过去也是欢喜,大大方方收下点心,“正好这几日我们娘儿俩赶活计,还没来得及操办呢。”
      她家收入可观,颇走动得起,故而并不扭捏。
      她女儿青河接过盒子,又道谢,“还是全味斋的点心呢,娘,我能现在吃一块么?正肚饿呢。”
      全味斋是老字号,做的酥油香饼、桂花水晶糕极有名气,本地老饕鲜有不爱的。
      人家还没走呢!芳星责怪地瞥了她一眼,对明月歉意道:“瞧瞧,这孩子被我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