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你给平妻请封诰命,我奉旨和离你哭啥

  • 阅读设置
    第376章
      帝妃出宫,也不能久待。
      时间差不多了,柔贵妃起身准备回宫。
      临走前,她欲言又止,最后压低了声音,“皇上的状态只怕……你们都做好准备。”
      二人微微一惊,很快反应过来。
      柔贵妃的意思是,皇上这是回光返照。
      难怪,他今日看上去精神焕发,根本不像是濒死之人。
      但实际上,他的身体早已经油尽灯枯,
      亲眼看看自己心心念念的孙儿孙女,大概是他这辈子最后的心愿了。
      当晚,德丰帝睡了一个好觉,这一觉睡下去,他就再没有醒过来。
      翌日一早,丧钟敲响。
      皇上驾崩了。
      萧晏辞早有预料,但事情真正到来,心头依旧升起一股难言的悲痛。
      冯有才背脊佝偻了许多,他向文武百官宣读了德丰帝的遗旨。
      “……皇太子萧晏辞,仁孝聪睿,德量渊深,宜承大统。着即皇帝位,以奉宗庙,以安黎元。内外文武群臣,当同心辅弼,共襄新政。”
      “朕身后丧仪,务从俭约。天下臣民,不必循旧制守丧三年,以日易月,服丧半载即可。其间,婚嫁吉庆之事不禁,惟禁百日之内作乐宴游,以表哀思。钦此。”
      萧晏辞和众臣齐齐跪下领旨。
      此前,德丰帝以替身代为受过,躲过萧晏临的毒害,那替身死后葬入了皇陵,事后德丰帝命人重启梓宫,但那皇陵的整体设计也毁了,不可再用。
      这几年,德丰帝命人重新修建了皇陵,但相较于原先的规格,已经是简之又简。
      他已然看开,人死灯灭,便是陵墓修得再豪华,死了便是死了,与其把银子浪费在这上面,不如多给百姓谋取一些福祉。
      众人谨遵德丰帝遗旨,身后事一切从简。
      先帝下葬之后,便是新帝的登基大典。
      金銮殿上,朱漆蟠龙柱巍然矗立,九阶丹陛铺陈猩红毡毯,两侧文武百官按品肃立,禁军甲胄森然,仪仗如林。
      殿外九声净鞭炸响,太子萧晏辞身着十二章衮冕,玄衣纁裳,玉带垂绶,踏着《承天命》雅乐缓步而入。
      冗长的仪式结束,群臣再次叩拜,至此,太子登基为帝,年号永熙。
      (正文结束了,接下来还有几章番外哦。)
      第515章 番外一身世(1)
      永熙元年。
      新帝登基,下的第一道圣旨,便是册封原太子妃陆氏为皇后,柔贵妃为太后。
      而后,又下了第二道圣旨,大赦天下,赋税再减一成,百姓们奔走相告,齐齐高呼皇上仁德。
      登基后,萧晏辞忙成了陀螺,整个人都消瘦了许多。
      真正坐上了这个位置方知,一国之君不好当。
      他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才稍稍梳理清楚了大齐朝的基本情况,总算能稍稍舒了口气,也才终于有了时间留宿后宫。
      这是陆知苒生产后,他们第一次同房。
      德丰帝丧期,加上陆知苒产后恢复,以及萧晏辞忙于政务,两人都没这心思。
      而今一切总算步入正轨,萧晏辞也总算能饱餐一顿。
      太久没做,两个人都很敏感,彼此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一晚,叫了三次水。
      翌日,萧晏辞又精神抖擞地投入政务中,众臣都发现,这位年轻帝王今日心情似乎不错。
      批阅奏折时,他看到了一封有些意思的奏折,又重新看了一眼那位官员的名字:沈正清,时任京兆府尹。
      萧晏辞终于想起了这号人。
      当初,因陆砚修和陆星辰失踪,牵扯出了幼童失踪案,有幕僚举荐了时任邕城归化县知府的沈正清,称他辖下无一例人口失踪,是个有才之人,却因当初李家打压,不得升迁。
      萧晏辞看了卷宗,便将他提拔回京。
      只是后来先帝驾崩,他忙于其他事务,便没有过问此人。
      而今才得知,他已经顺利调任回京,任京兆府尹,这短短的时间内,他便成效卓著,又缉拿了好几批胆敢顶风作案的人贩子。
      那一个个颇为可观的数字,便是最有力的政绩。
      “这位沈大人倒是个人才,屈居京兆府尹,实在可惜了。”
      萧晏辞对他升起了兴趣,便下令,宣他觐见。
      沈正清诚惶诚恐地入了宫,战战兢兢地叩拜,并不敢直视圣颜。
      萧晏辞语气自带威仪。
      “沈爱卿,朕看到了你的奏折,你的政绩突出,能力超群,此前十几年都在偏远之地,实在是太屈才了。”
      沈正清惶恐道:“皇上谬赞了。”
      萧晏辞笑问,“跟朕说说,你是如何做到的?”
      沈正清稳了稳心神,这才将自己的治理之法道来。
      他经过多年深扎基层,总结出了防、查、救、惩四字方针。
      防,便是全民联防,户籍严查,邻里连坐。
      每户登记孩童特征,定期核对,外来人口需担保,若某户孩子失踪,周围五户需协助搜寻,隐瞒不报者同罪。
      查,即训练货郎、乞丐、茶摊老板为眼线,可疑人员立即上报。
      在码头、城门设关卡,对携带孩童者严查路引。
      救,即快马鸣锣法,每个乡配三匹快马,见拐案立即分头,一马鸣锣封城门,一马传讯邻县,一马直报府衙。
      惩,即重刑震慑,连根拔起。
      别看他在御前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但真正办起案来,俨然是又是另一番模样。
      他曾当众亲手斩杀人贩子,将其人头挂在城门示众,以达震慑之意。
      在地方为官,没有一点强势的气魄,根本压不住。
      调任回京之后,他便也延用了这最笨的方法,果然有不知死活的人撞了上来,也让京兆府的一众衙役们见识到了这位新上峰的厉害。
      听罢沈正清的这番话,萧晏辞若有所思,旋即笑了。
      “沈爱卿方法独具一格,实乃国之栋梁也,今特晋尔为刑部右侍郎,协理天下刑名,专督捕亡重案。”
      沈正清闻言,眼底顿时迸发出一抹难以言喻的欣喜,愣怔半晌才回过神来。
      “微臣叩谢隆恩,微臣定竭尽所能,为皇上效命,绝不辜负皇上一番信任!”
      萧晏辞笑道:“爱卿请起吧。”
      沈正清起身,脸上满是激动之色。
      萧晏辞这才看清了他的脸,乍一眼,忽觉几分眼熟,但却未多想。
      此事很快被抛诸脑后,他又开始忙于政务。
      萧晏辞还与陆知苒聊起此人,言语间颇为夸赞。
      陆知苒闻言,对这位沈大人也不由添了几分敬重。
      十月,宫中办赏菊宴,陆知苒特意给沈家也下了帖子,邀沈大人的嫡女参宴。
      沈家调任回京的时日不长,在京中没有什么根基,这位沈小姐年方十三,也不曾在人前露过面。
      这本是帝后联手使的一套笼络人心的组合拳,没曾想,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沈小姐现身人前时,陆知苒一下愣住了,她身侧的萧宝珠更是瞬间瞪大了眼。
      无他,这位沈小姐长得太眼熟了。
      陆知苒看向萧宝珠,“宝珠,你觉得像吗?”
      萧宝珠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
      “太像了!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陆知苒缓声道:“我听说,沈大人早年曾丢过一个孩子,所以他在任期间便用铁血手腕整治辖下,再无半个人贩子。”
      萧宝珠闻言,眼珠子瞪得更大了,呼吸都凝滞了几分。
      “难道……”
      她起身就要找沈小姐问个清楚,但被陆知苒拦住了。
      “不要冲动,先把事情查清楚,免得大家都空欢喜一场。”
      萧宝珠这才压下了心头的激动,没有贸然动作。
      但是她的目光一直频频落在沈小姐的身上。
      沈芮安拘谨地坐在席上,小脸上写满了紧张。
      她生性敏感,对外界的细微变化都能敏锐察觉,她发现有人一直在盯着她。
      而那人的方向,来自上首的位置。
      难道是皇后娘娘觉得她有什么不妥?
      还不等她想出所以然来,九公主就走到她身侧,笑眯眯地夸赞她头上的发饰精巧。
      沈芮安:……
      她怀疑这位公主在说反话,家中经济拮据,这是好几年前的老物件了,跟京城贵女们那些鲜亮的样式没法比。
      但九公主的语气真诚,眼睛也亮晶晶的,好似当真对她的发饰十分喜欢。
      沈芮安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这道灼热的视线如此熟悉,原来方才盯着自己看的人就是这位九公主。
      沈芮安发现九公主十分热情,对她亲切极了,活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妹似的。
      萧宝珠的热情,让众贵女对沈芮安都升起了浓浓的兴趣,大家纷纷开始围着她打转。
      沈芮安:……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