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重生七零,下乡前我搬空全家

  • 阅读设置
    重生七零,下乡前我搬空全家 第8节
      牛二蛋压根没察觉知青们的情绪,还在自顾自解释道:“周大叔就是我们队的支书,他在队上等着你们咧。”
      牛二蛋开来的拖拉机上,拉了七个人,加上每个人的行李,拖拉机的车斗有些不堪重负。
      当秦寒舒怀疑它是否能跑起来时,“突突突”的声音就响了起来,风景开始慢慢往后退。
      拖拉机上的七个人,除了秦寒舒等四人,还有两男一女。
      坐稳后,又是马朝阳第一个跟那三人攀谈。
      三人中的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圆脸男同志首先响应马朝阳,“我叫金波,希望以后能跟大家和睦相处。”
      另一个瘦巴巴的男同志就腼腆些,小声道:“我叫高明。”
      马朝阳见那个女同志不吭声,便主动问道:“同志,您怎么称呼?”
      女同志留着齐耳短发,目光炯炯有神,说话铿锵有力。
      “张抗美,抗美援朝的抗美!”
      马朝阳笑道:“我当年差点取名叫援朝,不过被我妈给改过来了,说是重名的太多了。”
      张抗美撇嘴道:“叫朝阳的也不少啊,我认识的就不下三个。”
      马朝阳一噎,然后笑道:“你说的也是。”
      坐火车一路劳累,拖拉机又颠簸不堪,发动机声音大,众人都没精神扯着嗓子再说话。
      互相认识过后,就静下来。
      拖拉机出了县城,就驶上了黄土路,突然飞扬起来的尘土,呛得知青们猝不及防。
      秦寒舒摸出一条手帕,捂住口鼻,眼睛却好奇地四处张望。
      如今的季节,也有看到一些绿色,从视线往远了去,大部分还是千沟万壑的黄土,贫瘠、荒凉,像一张已劳作千年的农民的脸。
      那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沟壑,就是刻在脸上的皱纹,既载录着周原文化的亘古繁荣,又低咏着万千生灵的不屈壮志。
      第10章 好湾村
      原梁峁川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态。
      牛二蛋开的拖拉机在黄土路上行驶了大约十多分钟后,地形就高低不平起来。
      有时候坡太陡,马力不足上不去,还要下去两个男同志帮着推一推。
      越往前,越靠近那些刚出县城时所见到的沟壑,众知青的心情越低落。
      看来以后出行有些不方便。
      秦寒舒的空间里收了两辆自行车,一辆是胡大勇的,一辆是杨爱贞的。
      杨爱贞的那辆女式的可以找机会拿出来用。
      胡大勇的那辆干脆卖掉好了,反正放着也是占地方。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视线里出现了一条河。
      两座山之间的平原叫作“川”,河便是从“川”上流过去的。
      牛二蛋回头,指着那条河的弯道处,大声吼道:“那是好湾村,就是我们村。”
      好湾村现在叫好湾村大队,建在川上,靠近水源,平原面积大,水田多,是整个公社地理位置最好的村,被别称为“米粮村”。
      听了牛二蛋的话,知青们齐刷刷扭头看过去。
      河谷地带的平原,绿意幽幽,倒映在河里,让平静无波的水面像一块碧翠。
      河的东岸有大片农田,这个季节的谷子正在抽穗,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黄绿色。
      越过农田,才是人类聚居的村落。
      离开平原的梁峁之间,散布着数百户人家,错落又紧致,远远看去,只能看到一片片黄泥墙。
      忽然,众人的视线里出现一道移动的蜿蜒的白线,定睛一看,才发现是一群羊。
      整个画面顿时更显生动活泼。
      黄土高原上出现一幅媲美江南水乡的美景,这让众知青们精神一振。
      再想到那就是他们将来生活的地方,就更兴奋了。
      马朝阳攀着林之恒的肩膀站起来,意气风发地高声喊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好湾村,我来啦——”
      刚喊完,拖拉机就狠狠颠簸了一下,颠得他差点摔在林之恒身上,被林之恒嫌弃地推开,引起其他人的发笑。
      村子看着离他们不远了,实际绕了近一个小时才到。
      叫高明的男同志像是晕拖拉机,刚下来就面色惨白地趴路边吐去了。
      张抗美斜睨了一眼,不屑道:“就这身体素质,以后怎么干农活?可别拖咱们知青后腿。”
      金波忙解释道:“他在学校是劳动积极分子,活都是抢着干,而且干得又快又好,就是有个晕交通工具的毛病,在火车上都吐了好几回呢。”
      张抗美“嘁”了一声,翻了个白眼走开了。
      这副跟谁都不友好的模样,让赵茹很是忧心地跟秦寒舒道:“她看起来一点也不好相处,千万别跟她分到一个宿舍了。”
      秦寒舒随口道:“分到了也没事,别理她就行。”
      赵茹发愁地点点头,叹气道:“要是能跟你住一块就好了。”
      秦寒舒没搭话,她无论如何也是要一个人住的。
      可她们想多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宿舍可分。
      他们是好湾村的第三拨知青,第一拨五个人,两年前就下来了,也是首都来的。第二拨两个人,益州的,去年才来。
      第一拨的五个人被安排住在了老乡家里,直到今天。
      住在老乡家的知青跟原住户的矛盾早就完全表露,没人乐意再让知青住自家。
      于是,队上便将队部的三间窑洞腾出两间来,安置了第二拨知青。
      秦寒舒这拨人的住宿问题,队上的领导还没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呢。
      原本,他们是要往原上的牛王村去的,结果牛王村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临了却哭天嚎地说自己村今年的庄稼旱了一大片,眼看就要歉收,接收不了知青了。
      公社这才临时将秦寒舒等七人分到好湾村来。
      此时,大队的支书和会计还在窑洞里商讨怎么安置他们。
      几个知青就在院坝里,顶着烈日等着。
      张抗美像是没什么耐性,焦躁地转了两圈后,便叉着腰朝着窑洞办公室吼道:
      “住宿的问题,我们来之前就该安排好!临时抱起佛教了还!而且这会都商量那么久了还没个结果!一点效率都没有的领导班子,平时是怎么领导大家搞农业生产的?!”
      其他人交换几个眼神,佩服张抗美的大无畏。
      他们以后不管是探亲还是回城,甚至是去趟县城,都得跟队上申请。说是命运被大队掌握着,丝毫不为过。
      这么热的天,大家心里就没有抱怨吗?只是没人说出口而已。
      果然,张抗美的大声“批评”,不一会就让支书和会计走出来了。
      好湾村的支书叫周长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个子很高,模样还挺周正斯文,据说是村里同辈中最有文化的一个人——上过三年私塾。
      会计姓牛,是牛二蛋的哥哥,看着很年轻,最多也就三十岁。
      支书的穿著没什么特别,一件对襟白褂子,穿着村里人人身上一条的松松垮垮的大裆裤,脚上是厚底布鞋。
      会计穿的就体面多了,白衬衣黑裤子,衬衣口袋里还别着两支钢笔,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脸上不苟言笑。
      跟学校的教导主任倒是挺像。
      牛会计一出来,就精准的将视线投放到张抗美的身上,沉着脸道:“刚刚说话的是你?”
      张抗美胸膛一挺,英勇无畏道:“是我!”
      牛会计张嘴就想教训,被支书拦住。
      周支书倒是很和蔼,道:“是我们大队工作没做到位,大家海涵海涵。这样,今天晚上,你们先跟队部的两位知青挤一挤,明天我再把所有知青召集起来开个会。”
      说完,周支书就让牛会计去地里,将住在队部的两个知青叫回来。
      半个小时后,两个知青回来了,是一男一女。
      人数加起来,女同志这边就是四个人,在一起挤一晚上没问题。
      男同志那边却有五个人,体格又大,一张炕肯定挤不下。好在现在天气热,打地铺也是行的。
      来自益州的这位女同志叫张瑶,圆脸肤白,个子不太高,性子很干脆。
      她麻利开门,将秦寒舒等人迎进了窑洞。
      一进去,一股凉气就扑面而来,让人身心舒爽。
      秦寒舒被突然的凉气激得胳膊上起了几颗鸡皮疙瘩。
      她搓搓胳膊,叹道:“听说窑洞冬暖夏凉,没想到这么凉。”
      张瑶笑道:“是啊,我白天睡午觉都得盖被子咧。”
      一边说话,张瑶还一边帮其他人搬行李。
      小小的窑洞顿时就挤得差点没下脚的地方。
      赵茹嘟囔道:“队上不会让我们四个以后都住一块吧。”
      张瑶也面色发愁,她一个人住一口窑洞巴适得很,可不想跟别人一起挤。
      秦寒舒则不太担心。
      住的问题,支书一个人安排了就算,今天却将牛会计叫过来商量。
      会计是干什么的?是管账的啊,而修宿舍要钱啊。
      队上肯定是打算箍新窑给他们当宿舍的。
      刚好趁着机会,可以自己花钱箍一口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