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阅读设置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113节
      第111章 数字排列的巨大魔力
      “《赤壁》这部戏,预计制作成本是四个亿,建造影视城我们是不算在里面的。我自己认了四千万,一成的投资份额,并且优先花我的投资。”
      沈三通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这次发布会,就是从中支出。所以说这个项目如果做不成,我的四千万投资会打水漂。电影赔本了,我也会跟着赔本。”
      《赤壁》项目太大,如此大的投资,必然面对各种觊觎,非议。
      沈三通的年龄、资历、威望在如此大项目里,是不够的。
      他要第一时间树立威信,确定他在这个项目的话语权。
      首先,身前士卒,把自己的钱砸里面去。
      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其次,《赤壁》立项、备案,都是以火车头电影公司名义进行。
      中影方挂了第一出品人、投资人,这个项目在沈三通手里。
      多管齐下,牢牢掌握《赤壁》剧组。
      大项目制作,纪律一定要严!
      “沈三通导演的说的完全是事实,我们中影的财务已经提前入驻,并且中影投资会在沈导的投资花光之后才会注入。”
      韩三平证实了沈三通的话:“这是沈导主动要求的,按照他的话来说,让这个项目的成败和他的直接利益挂钩,破釜沉舟。他做电影,就是做好电影,用电影说话。做一部经得起观众和时间检验的电影。”
      韩三平感谢也佩服沈三通这个新生代导演。
      沈三通赚钱的传闻他听说过,手里有钱。
      但无论如何,都是沈三通自己的钱,真金白银。
      这么一大笔钱,投入进去,还是前期筹备阶段。
      要是项目砸了,连个影子都找不到。
      由此可见,沈三通对于《赤壁》项目,是有一种使命感的。
      如此做派也让韩三平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各方伸出来的手,他有名正言顺的理由给按下去。
      有意识树立剧组威望,还愿意实打实的付出,仅此一点,韩三平觉得《赤壁》项目不会差。
      下面的记者,也被沈三通透露的消息,震惊了一下。
      首先震惊于他真的有钱。
      看来沈导确实如外面传的那样,赚了不少,四千万说拿就拿出来。
      也不乏嫉妒的。
      但是就连最苛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沈三通做电影是认真的!
      沈三通开玩笑道:“主要还是给后续投资人信心,也可以说安慰。万一项目垮了,至少我是最先倒霉的。”
      现场一片笑声。
      “那我的正式发言就开始了,说是发言,其实是向公众做个报告,也是给潜在投资人、观众做报告,增加大家信心。一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赤壁》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分析。”
      “我们的电影票房,01年、02年增长不是很快。”
      “但从前年03年开始快速增长,因为我们02年开始进行院线改革。”
      “2002年6月1日,全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成立。”
      “又在2003年9月28日放宽了电影制作限制,才有了去年港台北上的浪潮。”
      “院线和制作方调整完脚步之后,全国票房从03年开始大踏步式增长。”
      沈三通首先分析电影票房。
      用扎实的数据和事实说明《赤壁》项目的盈利可行性。
      “03年全年票房10亿,04年,也就是去年15亿。”
      “今年的话,截止5月,比去年同期增长八十个点,其中,我就不谦虚了,我的电影为这个增长做了重要贡献!”
      “也就是说,用最保守的估计,按八十个点的一半算,05年全年电影票房至少有20亿。”
      “03年10亿,04年15亿,05年保守算20亿!不难算出,国内电影票房总额度正在以每年至少四十个点的速度增长。”
      “剩下的,就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按照每年四十个点票房总额的增速来算。”
      沈三通加重了语气,几乎一字一顿道:“到06年,全年票房会有28亿!07年会有38亿!08年54亿!09年76亿!”
      沈三通做完这小部分报告,喝了一口水。
      记者们一片哗然。
      还能这样算的吗?
      好像可以。
      但未免你沈三通也太乐观了!
      就不会有什么意外吗,忽然电影市场崩溃了之类的意外。
      你这么自信嘛?
      韩三平含笑的看着记者的反应,他第一次听沈三通给他列数据,也震惊。
      五年计划的电影具体规划,都没这么乐观啊!
      你有点极端。
      而且沈三通用数据说话,格外有魔力。
      “院线方面的数据,给了我更多事实支撑。”
      “2003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文化部(第21号),多部联合颁布《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04年1月1日执行。”
      “而在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院和电影院线等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的国有文化企业。”
      “在这样政策的支持与鼓舞下,万达院线于今年初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民营资本主导的电影院线公司。”
      “民营资本相继投资入驻院线建设,相信会有不同资金背景、行业背景的多个影院品牌开始探索中国电影市场。”
      “2002年我们进行院线改革,建了11条跨省院线,19条省内院线。年底全国共注册35家院线,加入院线的电影院1024家,银幕数1843块。”
      “去年2004全国可统计影院数增至1188家,银幕数增至2396块。其中计算机联网售票影院850家。”
      “目前数据来看,今年新增银幕数大概在250多块。”
      “从票房增长经验来看,院线建设调整脚步后,一定也会迎来大踏步发展!”
      “保守估计,算它明年新增荧幕数量比今年翻倍,增加个500块!”
      “不难算出,06年荧幕至少3000块,07年3500,08年4000,09年4500。”
      沈三通的把院线数据分析讲完,又喝了口水。
      电影票房的根基,一个是电影市场,也就是全年票房额度。
      另一个是院线荧幕。
      院线分析,不像票房分析那么直观。
      不太懂的记者没有感觉。
      台下的记者稍微懂点院线相关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你的计算方式也太粗暴了吧。
      好像有无数可反驳的点,但沈三通推论是有数据支撑的。
      政策放宽、民资进入。
      还有电影制作放开后票房增长的打样,沈三通的院线荧幕数量分析真有道理。
      沈三通不是韩三平。
      韩三平是不可能给出这种准确数字指向的预测。
      他说话要负责。
      沈三通是民营电影公司的老板,他没顾虑,每一个数字都掷地有声。
      就算错了,又如何?
      只是一个商业电影的商业可行性分析罢了,错了就错了。
      票房总额、院线荧幕数据上的铺垫,只是铺垫。
      更具爆炸效果的暴论来了。
      第112章 都不敢想的,卑微的电影观众啊
      “《赤壁》我打算两部合拍,电影制作周期保守要三年时间,第一部08年上映,第二部09年上映。”
      沈三通总结道。
      “从之前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08年的电影市场,将会有四千张大荧幕,五十四亿的票房。”
      “09年,则是四千五百张荧幕,七十六亿票房。”
      “电影又是赢家通吃的市场,票房冠军往往能拿走十分之一总票房。08年的票房冠军有五点四亿票房,09年七点六亿。”
      “我沈三通瞄着的就是年度票房冠军,《赤壁》两部能从电影市场拿走13亿。”
      “现有的分成模式,13亿的票房,仅票房,不算其他收益,也足以实现影片盈利,但只是账面盈利,算上时间成本,投资回报还是亏了。”
      “所以这样的大制作,应该有特殊通道。我们会和院线进行专项谈判,我相信我的电影,能打动院线,拿到针对这种超大片的分成协定。”
      “所以,《赤壁》电影从国内市场,完全可以实现盈利。”
      “这部戏,不是拍给国外观众看的,而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
      嗡!
      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