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我在古代搞文娱

  • 阅读设置
    第111章
      
      “那等开了春,你就写信给刘师傅过去,跟她说说咱们这边的情况,看看刘
      师傅有没有空闲?”
      不过据楼欣月估计,怕是很难了。
      之前刘师傅是因为受了伤,所以才能闲下来教弟子,但她们上栖凤城的时候,刘师傅的伤已经好利索了,长兴镖局又只有她一个女镖师,哪里能闲啊!
      姐俩自说着话,就听到外头街上马嘶车响的,很是热闹。
      楼赛郎忙抢到了窗前,朝外头张望。
      “呀!是王记送货来了!”
      第147章 闲话华泽镇上,倒是有位写话本的行家……
      自打楼家开了这么个小书铺以后,就都是王记书坊直接将印好的新书给送过来,实在是方便又省事。
      一般来送货的,就是一个车夫,一个伙计。
      当然了,这来的伙计,也是在书坊里干了许多年,精通事务,也晓得楼家大姐对于王记的份量,每回来送货的时候,那可都是笑容满面,勤快倍至的。
      有时候,还会得了王掌柜的委托,送来些年节礼物、生鲜土产之类的。
      楼赛郎听到声音,三两步就出了门去迎。
      “哎呀,可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咦?”
      看到从车上下来的年轻男子,楼赛郎不由愣了愣。
      不是以往过来送书的那位中年老伙计了。
      车夫见了忙笑着介绍。
      “五哥这几日有旁的活计忙,这回来的是十四郎。”
      那年轻男子身穿青绸棉袍,头上戴了顶灰鼠皮的风帽,脖子里也围着灰鼠皮的风领,衬得脸皮白净光滑,眉眼干净又斯文。
      楼赛郎觑了这王十四郎几眼,心想果然是开书坊的人家,这小郎君看着就挺斯文的。
      楼赛郎自己习武,跟她来往的也都是习武的糙汉子,对于斯文小白脸,她是有些天然不喜欢的,不过王记跟她们有交情,王家的小白脸,倒是不会引起她的反感,无非是气场不合罢了。
      楼欣月放下手上的茶杯,听到门外的动静,楼欣月也起身迎接。
      先进门的是扛着大包的楼赛郎,不用说,这大包里,就是才送来的挂历了。
      楼赛郎的身后,就跟着个年轻男子。
      这年轻男子的手里,却是拎着两个大礼品篮。
      时近年根,亲朋好友之间,自然要互相送年礼。
      这大半年来,王掌柜很会办事,给楼家的节礼就没少过。
      像这种大的礼品篮,是城里比较高档的品心铺子里推出的,一个篮子里头有八样点心,八样干果,八样蜜饯,八样糖果。四种八样,颜色好看又体面,少说也得二两银子,两个礼品篮子就是四两多,相当不轻了。
      而拎着篮子的年轻人,长相斯文白净,未语三分笑,十分的讨喜。
      “这是八堂哥吩咐我带来的,两位可……莫嫌弃。”
      楼欣月收王记的礼,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因此就客气了两句收了下来。
      又见这年轻人长相不错,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心想这老王家倒是人多,有王掌柜那样八面玲珑的,也有这样满身书卷气的。
      这王十四倒不像是个普通伙计,反而更像个学堂里的学子。
      等再稍稍攀谈,楼欣月才知道,原来这王十四,之前就一直在城中的书院里念书来着。
      不过等过了年,王十四就不再念了。
      王家族里的年轻人,只要能念书,就都供着,就是有个年限。
      超过十年,还没考中秀才,或者没考到书院里月考前五,那族里就不会再出这个银子了。
      王十四虽然考中过童生,但秀才却考了两回都不成。
      正好今年也满了十年之期,王十四自觉科举无望,索性回族里做个营生,也好挣份工钱养家糊口。
      因王十四在族里算是念书还不错的,族老们便让他年后去栖云城东郊的华泽镇上管书铺子……
      楼欣月听他提起华泽镇,就觉得有些耳熟,只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等又闲聊了几句,这才想起来。
      那位常写女子当主角的东华小生,可不就家住华泽镇么?
      因就笑着提了一句。
      “华泽镇上,倒是有位写话本的行家。”
      她一提,王十四也就想起了。
      虽然这些年,他都在书院里念书,可书坊是王家最重要的产业,身为王家子弟,哪怕是那些话本都不一定看过,但书名和作者起码是了解的。
      “楼先生说的可是东华小生?”
      那东华小生是栖云城东郊的本地人,本名叫贺秀贞。
      当然了,她夫家姓任,她都成亲二十来年了,在镇上人称任贺氏。
      任贺氏夫家原本也算得上小康,田产铺子都不缺,也有几个奴仆下人使唤。
      只可惜任贺氏之夫任大为人糊涂,不但没有经商之才,也没有自知之明。
      短短十年,就将家业给败得差不多了。
      最窘迫时,一家人差点连祖宅都保不住了。
      任贺氏的婆母生了病,都没有钱请大夫。
      得亏任贺氏急中生智,将自己早年闺中写的游戏之作,拿去书坊里卖了,得了十两银子,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了,这书坊收话本,也不是顺顺当当,去了就收了的。
      也是任贺氏病急乱投医,连跑了几家书坊,这才有青溪书坊慧眼识珠,花了十两银子买下了任贺氏的书稿的。
      任贺氏在闺中才思敏捷,文采斐然,又有闲情逸志,因此再接再励,接连写了四五本话本。
      这些话本可不就都卖给了青溪书坊。
      栖云城里能写话本的读书人并不少,但是专门为奇女子立传的,也就只有东华小生任贺氏。任贺氏从话本中得了好处,自然也就拿起久已不动的笔,继续写起了闺阁话本。
      青溪书坊慧眼识珠,算是为栖云城的话本开创了个新类型。
      而城里读书识字又有闲钱的女子们,比如原太太这般的,就有了固定的消遣话本子。
      “正是,东华小生的话本,是极有特色的一类。可惜这小半年,倒是不见有新书了。”
      虽然东华小生这些年写的故事,不如早期的灵性十足吧,但也是中规中矩,细品之下很有韵味……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放心入不会踩雷。
      王十四点点头,笑道,“看来楼先生倒是对东华小生惺惺相惜啊。”
      “那待我去了华泽镇,闲时打听打听,这里头有什么缘故吧?”
      虽然王记有楼先生这样一个摇钱树,但东华小生在城里的读者其实也不少。
      若是东华小生跟青溪书坊起了什么龌龊,那他倒是可以趁机去挖一挖人。
      若真能挖过来,也算是他为王家做的贡献。
      两盏茶工夫后,楼家姐妹将王十四送出大门。
      挂历到手,楼赛郎赶紧在门外贴出了挂历到店的字样。
      还没清闲一会儿,就又迎来了一波一波的客人。
      这一忙,就忙到了傍晚关门。
      第148章 灯影傻小子因祸得福?
      这是楼欣月穿越以后,在这个世界过的第二个新年。
      栖云城果然是让长兴县城中老百姓向往的繁华大城,老百姓的购买力强,楼家铺子里几百份挂历不到七天就卖空了,让楼赛郎乐得早早地就将店门关了,美滋滋地拉着大姐去逛街购物。
      今年跟去年不同,姐妹俩算是有了自己的小窝和铺子,手上还有几百两银子的家底,眼见着翻了年只会收益更多,因此两个人花起银子来大手大脚,看见好的就买买买。
      去年过年,她们姐俩还得亲自干许多的活计,比如准备年夜饭和打扫和装饰院子等。
      今年因为有了杨家三人和彩枝,这些琐碎的活计,就不用她们俩来做了。
      可不就多出了许多空闲的时间吃和玩么?
      庙会赶了,灯会看了,各种小吃也尝了,还买了几串鞭炮在铺子门口热热闹闹地放了。
      正月十五灯节的时候,楼家书铺的门前,也跟街上其它铺子一样,挂起了一排彩灯。
      栖云城的灯会从初八到十八,一共十天。
      这十天里,一到夜里,大
      街上都是出来观灯的城中百姓。
      甚至还有好些个郊县的,大老远地进城住上一宿,也要来大饱眼福。
      但见大街小巷,千灯万盏,光彩灿烂。
      这些彩灯都是城中各家商铺精心制成,挂在自家铺子门前,各色各样,争奇斗艳。
      尤其是那些极有实力的商铺,为了成为整条街最吸睛的所在,甚至还要搭起灯山,那灯山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神话故事,花鸟虫鱼……
      凡是这般精彩的灯山,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
      这个时代的娱乐,远不如现代丰富方便,因此有这种难得的不要钱的灯会可看,城中的男女老少,那自是要倾城而出的。
      这种难得的找乐子和宣传机会,楼欣月自然也不会放过。
       https:///yanqing/28_b/bjZmX.html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