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穿越当县令

  • 阅读设置
    穿越当县令 第413节
      甚至去年年底,还来了一群佃户。
      就算不管他们吃喝拉撒,可还是要一定银子补贴。
      再把去年做棉衣的工钱算上。
      公账的银子,真的没了。
      是真的!
      纪楚轻咳:“但水泥作坊不得不建,真建起来,还能快点回本。”
      去年他拦着不让建。
      除了没钱之外,还因为当地没有需求。
      今年不一样。
      除开广宁卫不谈,他们要是用水泥,本地肯定要免费给。
      只看养殖场跟马上要兴起的火炕建设。
      以及过来投奔的其他地方百姓,肯定要修建房屋。
      这些都是需求。
      有了这些需求,就不愁盈利了。
      所以水泥作坊真的要建。
      昌河州一众官吏面面相觑。
      这要怎么办嘛。
      有没有什么无本的买卖,让他们大赚一笔?
      对于这件事,大家立刻看向纪大人。
      纪楚则再次看向户司主事。
      户司主事都要哭了啊。
      您真是要把咱们衙门家底扒拉干净吗!
      不过纪大人都这样了,户司主事只好咬咬牙道:“若是大家愿意,可以把下半年月俸支出来,再勉强凑凑,应该能够。”
      什么东西。
      月俸?!
      还是昌河州那么多官吏的月俸。
      他们昌河州穷到这种地步了吗!
      纪楚看了看大家,就听工司主事小声道:“现在正月底,马上开工建水泥作坊的话,等到下半年绝对能盈利,到时候害怕没银子发月俸吗?”
      听工司主事这样讲,就知道他早就盘算过很久了啊!
      纪楚听此,干脆拍板道:“就这样吧,如果七月份月俸没着落,本官负责。”
      这就是他会兜底的意思。
      他也会想办法,尽量给大家弄到银子。
      本来以为官员们会不满,谁料听到纪大人这么说,众人竟然道:“知州大人都这样讲,多半是没事的。”
      “对啊,大人身边的祝亚祝耘可是极为厉害的,有他们在,咱们这儿的水泥作坊,绝对比其他地方好用。”
      这话倒是没错。
      而且祝亚祝耘听说此事之后,立刻要跟工司主事一起,赶紧选地点,赶紧建作坊。
      大家那么信任纪大人,他们绝对不会给大人丢脸。
      纪楚默默没话说。
      衙门的官吏那么信任他。
      手底下的祝亚祝耘等人又全心全意做事,这水泥厂想不建好都难吧?
      春日一来,似乎什么好运气都来了。
      畜牧司一切正常。
      水泥作坊终于开始建立,而且还有乐薇在,乐薇在老家时候就成立过水泥作坊,现在过来帮忙,正正合适。
      投奔而来的梁家庄佃户们,在昌河州有了新的梁家庄,趁着春天正在小心耕作。
      这可是他们自己的土地,必须小心伺候。
      与此同时,各地衙门也派人过来领麦种,棉籽。
      去年该吵得都吵过了,该争的也都争完了。
      今年春日再见,大家都是和和气气。
      希望今年可以大丰收,希望今年收获满满。
      即将离开昌河州的原化州纪楚家人,则对这种氛围格外好奇。
      原来楚哥儿在外面做事是这种模样。
      反而是也要离开的曲夏州众人,则道:“纪大人当初在沾桥县时,也是这么做。”
      让原本一贫如洗的沾桥县,变成今日的棉花之乡。
      所以他们对昌河州充满信心。
      说不定以后的昌河州,发展得比他们还要好?
      纪楚带着乐薇,以及新婚夫妇俩纪振白婵婵,一起送别亲人。
      亲人们同样相信纪楚,同样信心这片土地。
      不过他们回去的途中,还遇到不少主动投奔昌河州的百姓。
      这些百姓跟梁家庄百姓一样,都是在自己家乡没有土地,过来找活路。
      他们甚至避开了严寒过来,赶在二月份到昌河州的话,正好赶上开荒种地。
      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昌河州。
      他们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活路。
      此时的纪楚,正在为大家的活路努力。
      州城附近的荒地,已经被划分为一个个村落。
      投奔过来的村人,不必像犯人那般被打散,同乡多聚在一起,可以互相帮衬。
      所以只要过来的百姓,肯定有他们的栖身之所。
      只要踏实干活,肯定能挣到一份产业。
      不过比他们先一步过来的梁家庄众人,早就开始干活了。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迎接他们的,是明媚的春光!
      又一拨佃户来到昌河州,这些人从年后初五就出发,走了近两个月,终于到地方了。
      “这就是,昌河州?”
      “我们终于到地方了。”
      这群人忍不住哭泣。
      要说他们来的过程,也是极为艰辛。
      他们家前年遭灾,被县里的官绅低价收走土地,就成了佃户。
      眼看田地赎回无望,便要另想他法。
      正好昌河州的消息传来,这家人便收拾东西上路。
      如果说他家尤为果断,那跟着过来的另外几家则十分茫然。
      因为他们几家,祖上两代,再到他们这一代,都是做佃户的。
      每日就是在田地里吃住,三代人下来,别说落得银钱了,当年一大家子亲戚,就剩他们这几个。
      刚成为佃户没多久的百姓跟他们讲,有自己的土地多么多么好。
      他们根本不理解啊。
      大家日子都不是这么过的吗。
      可要走的人却对他们道:“你们不想有自己的东西,那是你们的事,反正我们要走。”
      “看看你们祖上三代,死的死没的没,永远娶不上媳妇,这就没有自己田地的下场。”
      这话他们倒是听明白了。
      要不然跟着去看看?
      这一跟就是几千里。
      等州衙门让他们签下荒地的田契时,这些佃户终于反应过来。
      他们好像要有地了。
      即使只是荒地,那也是自己的东西。
      他们不是明白有田地的重要,他们更不是傻。
      这些人,只是太过麻木,不敢多想罢了。
      昌河州的春风一吹,好像把人都吹活了。
      他们这些在其他地方过不下去的人,终于要有新生活,要有新的开始。
      纪楚则在盘算。
      怎么把本地官吏的月俸赚回来。
      总不能真的拖欠工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