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穿越当县令

  • 阅读设置
    穿越当县令 第118节
      因为穿了一个冬天,再加上天气暖和之后收在库房里,自然而然有些霉味,棉絮坨在一起,经常使用的袖口位置,那棉花已经成死棉花,硬邦邦的。
      这些用久了的棉花,跟蔡一繁那边的棉花,形成鲜明对比。
      给蔡先生那十斤棉,早就蓬松得不能再蓬松了,之前实验时,只能打湿了晒干,然后再弹。
      但次数多了之后,难免变得稀碎。
      不过这样的棉花填充到被服里,确实又软又暖和。
      而且纪楚他们去年弹的棉花,工具到底不算好,所以弹出来的棉花很快就压扁了。
      蔡先生做的弹花机却不同,弹出来的棉花显然更好。
      纪楚看着就喜欢。
      等班凯班贤来了之后,大家立刻动工。
      有了这些棉花,才能更好找到优缺点,这就不是纪楚能做的了。
      他只有吩咐厨房备好茶水点心,不要累着大家。
      等他去正堂处理公务,蔡先生才看了他的背影道:“竟然是表里如一的。”
      跟着蔡老头做事的手下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发生。
      某地官员千求万求,让他们过去帮忙。
      等去了之后,明显是看不起的,却又想让他们做事,所以摆足了官老爷的架子。
      大有一种,我们那么求你,是看得上你,是给你脸了。
      让你帮忙,还要给你脸色看。
      众人敢怒不敢言。
      还是师父发了好大的脾气,才让对方转换态度,安排好住宿饭食。
      从那之后,他们能不出去就不出去,更不奢望这些人会真正尊重他们。
      纪楚却不同。
      他从一开始的信件里,便没有什么格外敬重的语气,只是好声好气地探讨如何做农具,如何做水车。
      但字里行间,不仅对他们有尊敬,还有敬佩。
      真见面之后,也跟信里的态度一样,绝对不玩虚的。
      他们突然到访,甚至把官署给他们住。
      这份厚待,可不是嘴上说说。
      班凯班贤小声道:“师父,我们没说错吧。”
      “没有,行了吧,还不好好做事。”蔡老头瞪着他们,语气却不严肃。
      蔡先生一来,白家村的白婆婆知道后,也被请了过来。
      白婆婆更知道棉花的特性,之前还会织白叠子,知道棉絮的问题所在,还提起棉籽的问题。
      现在手动剥棉籽,难免会有疏漏。
      她认为,其中零部件经常需要更换,也许是这方面的原因。
      白婆婆年纪大,甚至算蔡先生的长辈。
      两人一个是农户,一个是匠人,也是相谈甚欢。
      不过他们两个都会技术,都忙得厉害,不是弹花机有事,就是棉花地有事。
      纪楚看着,只觉得自己有些幸运,能找到这么多技术专家。
      有专家在就是好啊。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技术专家。
      但蔡先生知道,白婆婆甚至有本自己的书时,心里微动。
      都是搞技术的,他要是有一本,也挺好的?
      念头一闪而过,还是赶紧干正事要紧。
      纪楚自然也没走,他跟安丘那边打过招呼,陪着蔡先生一起做弹花机。
      不仅是这事要紧,也因为他们两地发展时,蔡先生帮了大忙。
      那些农具以及磨油器具等等,都是依靠他们才大力发展。
      这话本是衙门之间内部自己说说,谁料想传到蔡先生他们耳朵里,一时间大家干活的热情更足了。
      都说人满足生存需要后,就会寻常自我价值实现。
      作为技术顶尖的工匠,就连班凯班贤都不缺吃喝,他们缺的就是这份尊重。
      不知道是不是这份热情,让改进弹花机的速度明显变快。
      这种关口,地里棉花又要收获了,纪楚只好两边一起跑。
      好在林元志林秀才赶了过来,他对棉花同样熟悉,可以帮忙打打下手。
      要说摘棉花也是个技术活。
      熟练的人,一天可以摘十五到五十斤棉花。
      不熟练的人,也就十斤左右。
      而且这棉花采摘也有不同。
      不是所有棉花都能一起开花,一起摘下。
      按照白婆婆的经验是:“大概可以采三回,就能全都摘完,或者直接不管,等全都开完再说。”
      摘完棉花之后,还要砍棉花秆,这可是好东西,晒干之后用来引火非常实用。
      然后还要快速翻耕,种上冬小麦。
      可以说在这个十月份,种了棉花的各地农户都会非常忙碌。
      好在现在种得不算多,各家都忙得过来。
      再想到棉花的保暖,可以给全家做棉被服,那动力就更足了。
      除了采摘之外,纪楚还在统计各家的棉花亩产。
      去年安丘官田亩产是四十斤。
      今年有了白婆婆,大概能多产一些?
      其实只看田地情况,林元志就道:“肯定比去年好,只看开花的情况,都比去年好了好几倍。”
      纪楚看到林元志兴致勃勃,还随口问道:“明年乡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纪楚问完,自己都觉得不对劲啊。
      他这跟看到家里小孩放假在玩,随口问他明年考试不着急吗,有什么区别!
      这是不是太扫兴了!
      果然,林元志深吸口气道:“大人,我肯定不会耽误考试的!”
      行吧,他也不是劝他不要忙棉花啊。
      纪楚好笑摇头,带着众人继续查看棉花情况。
      确实比去年好了很多。
      安丘,阳顺的情况也是这般,还有其他六个同样种了棉花的地方,给出的数量都很喜人。
      甚至连常备军种下的二十亩棉花地都传来好消息。
      他们上次偷懒一会,便毁了一些种子,之后再也不敢,认认真真跟着种。
      当然也在问弹花机的事,还准备派黄总旗等人过来学。
      一时间,蔡先生这边压力更大了。
      各地加起来近三千亩棉花,都在等着弹花机。
      纪楚都不好再催,只道:“没事的,去年没有弹花机也做成了,不过费点事。”
      “而且摘完棉花还要去籽,等到十月下旬才需要。”
      蔡老头的倔脾气又上来,焦急道:“但那会天气都冷了啊,你们曲夏州天气冷得还早,估计早就下雪了,这要怎么办?”
      本来棉花就是御寒用的。
      不能把棉絮弹好,很影响使用。
      错过了冬日,那岂不是白费了这些东西。
      蔡老头焦急万分,奋力改进机器,甚至说了很多纪楚根本听不懂的数学公式。
      众人写写画画,到晚上都不歇息。
      林元志看着场景,惊愕万分,指了指这些匠人,再看看自己。
      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他们对比起来,自己才是更低的那个。
      纪楚同样感慨。
      如此有钻研精神的工匠,不该被区别对待。
      不过他也工夫想太多,还是配合各地收棉花才是。
      十月初五,十个地方,种下的三千亩棉花终于开始收获。
      种植最少的是常备军那边,二十亩地,但他们后续管得很好,肥料充足,最低产量一百二十斤,最高产量二百一十一。
      接着是另外六个县,他们都是在官田种植,每家一百亩,最低是九十七斤,最高一百九十二。
      剩下阳顺种了五百亩,最低一百一十二,最高二百零二。
      安丘则是八百亩,最低最高都跟阳顺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