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阅读设置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04节
      只是他没想到,松下清次郎竟然敢把这种战术传授给其他势力。
      他不是安平侯安排打入西方的棋子吗?
      难道他背叛了?
      他的兄长、妻儿不都在大明吗?他就不怕大明的报复吗?
      尽管一肚子疑问,可他不敢告诉任何人。
      松下清次郎的事情属于绝密,整个大明知道的都很少。
      他要是敢泄露出去,真惹出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
      哪怕他爹叫徐达,他妹妹叫徐妙锦都没用。
      强行压下心中的疑问,他目光在众将身上扫视了一圈,问道:
      “敌人已经有了应对我们炮舰的方法,你们可有良策?”
      众将皆默然不语,就连能力最差的汤軏都没有发表意见。
      一来他不擅长水战,不敢乱发言。
      二来海上不比陆地,真出事儿一船人全完蛋,跑的地儿都没。
      徐膺绪又问了一遍,才有一名将领说道:
      “现在还不能就此断定敌人就掌握了群狼战术,不妨再去试一试。”
      徐膺绪问道:“那如果敌人掌握了这种战术呢?”
      那名将领不说话了。
      硬拼?不符合战略计划。
      这次过来就是看能不能占到便宜的,并不是为了和敌人死磕。
      硬拼就算勉强打赢了,在战略上也是失败。
      毕竟真要把舰队折损在这里,秦国靠什么震慑安西?
      啥都不做或者撤走?
      白跑一趟也很丢人,他们这些将领丢不起那个人。
      消息传出去,他们还怎么在圈里混?
      而且就这么被吓退,其他势力会不会产生别的想法?
      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徐膺绪心中有些失望。
      还是缺少独当一面的大将啊,这要是在大明,早就有专门人员进行各种分析推演。
      一大堆数据和方案,已经摆在他面前了。
      此时他迫切的希望,参军事制度赶紧落实。
      只是参军事体系不是组建一个部门,安排几个人就能成的。
      工作制度、工作方法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大明的参军事制度,也是大都督府抽调各方精英花费十余年时间,才摸索出来的。
      秦国目前还没那个条件搞这个。
      只能寄希望于,从大明抽调一些人才过来。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心中长叹一声,他就准备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
      还没等他开口,就见张靖运起身说道:
      “我不懂水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
      徐膺绪笑道:“都是自己人,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张靖运说道:“群狼战术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大家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吗?”
      徐膺绪回道:“有所防备,改造的艨艟舰就是用来应对群狼战术的。”
      “只是以前大家没有面对过这种战术,有些手忙脚乱。”
      “而且我们的艨艟舰太少,敌人的准备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充分……”
      张靖运颔首道:“懂了,蚁多咬死象,这一点确实是没办法。”
      “不过方才徐将军说,大家都是第一次亲自面对群狼战术,应对的有些吃力。”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进行一次练兵呢?”
      闻言,有人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确实可以。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太危险了,万一炮舰被击沉几艘谁能担责?
      张靖运反问道:“战争就必然会带来死亡和损耗,为什么就不能被击沉三五艘船?”
      众人突然愣住了,是啊,战争被击沉几艘船不是很正常的吗?
      只要损失在可接受范围内,很多时候甚至还会主动用一部分牺牲,来为战略赢得更大的空间。
      是,秦国需要舰队来震慑安西。
      可折损三五艘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能换取更大的胜利果实,这种震慑力度会更大。
      为什么大家无法接受炮舰被击沉?
      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无法接受被击沉了?
      仔细回想,好像就是从第一艘正式炮舰下水那天开始。
      迄今为止大明的炮舰没有在战场上折损过一艘,无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大家就下意识的以为,炮舰不能被击沉。
      可这种观念就一定是对的吗?
      比如现在,大家就被这种思想捆住了手脚,不敢面对任何挑战。
      遇到意料之外的变局,首先想到的就是退缩。
      但……现在全军都是这种思想,谁敢打破?
      万一上面真的追究责任,谁能负担得起?
      众人不禁将目光看向了徐膺绪,目前只有他能做这个决定了。
      和大家一样,徐膺绪也有些错愕,没想到张靖运竟然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吗?
      不,作为统帅他很清楚,这个问题问的可太好了。
      很多规矩其实就是这么莫名其妙产生的。
      本来没有这样的规矩,但大家都认为不该如此,慢慢的形成共识。
      最后共识变成了规矩。
      现在炮舰不能沉,还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想法。
      等将来这种想法变成共识,最后形成规矩,对水师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想一想,到那个时候谁还敢冒险?谁还敢去执行一些较为危险的任务?
      大家都小心翼翼,把战舰当成易碎的宝物,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张靖运的问题不但问的好,好非常的及时。
      必须要改变这种想法。
      而扭转这种想法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大明表态。
      他已经决定,战后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秦王,然后联合秦王给大明朝廷上奏疏说明此事。
      想到这里,他面容严肃的道:“张将军这个问题问的好。”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沉几条船不是很正常的吗?”
      “不要被一些不存在的规矩捆住手脚,这也不敢那也不敢。”
      “这一仗我们就放开手脚,拿对面来提升自己的作战技巧。”
      闻言现场顿时炸成了一锅粥,大家纷纷讨论这个提议。
      总体上来说,大家都认为这是对的。
      可问题是,万一上面怪罪下来,谁来承担责任?
      徐膺绪自然知道大家在顾虑什么,说道:
      “诸位不用担心,这是我做的决定,上面若怪罪下来,我一力承担。”
      众人马上就放下心来,心中对徐膺绪也是敬佩不已。
      就喜欢这种有担当的领导,关键是有那个能力扛事儿。
      对普通将领来说,可能就是死罪。
      对他来说,就是不疼不痒的几句训斥,最多雪藏个几年,随便找个机会就复起了。
      没办法,谁让他后台硬呢。
      想法一变,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就不一样了。
      从原本的顾虑重重,变得一个比一个有冲劲儿。
      各种办法都被拿了出来,很多堪称走钢丝。
      没一会儿就总结出了不少应对群狼战术的办法。
      看到大家前后的变化,徐膺绪心情非常高兴。
      但也更加的意识到,炮舰不能沉的潜意识,对军队的影响有多大。
      必须得让朝廷公开表态,要是他们不答应,我就亲自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