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穿越考科举

  • 阅读设置
    穿越考科举 第471节
      可惜这里的农耕发展的相对慢一点。
      只要带来相应的技术,以后的收成肯定会飞速提高。
      纪元一边闲逛,一边想着养牛的事。
      他作为管仓库的官员,在仓库里养几百头牛,好像很合理吧?
      从六月二十七到宁安城,纪元他们休息了两日,便开始四处走动。
      等到七月初五进衙门正式报道,他已经把附近十几个村寨都逛了一遍。
      现在不少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朝廷派来一个英俊的小白脸,身上的气质跟本地人完全不同,远远就能看到他挺拔的身姿。
      有点不同的是,他经常带着一头牛,像是在放牛?
      不说别的,这牛可真壮啊,等今年的稻子收获了,能不能让这牛帮他们犁地。
      还真有人敢问,纪元笑着道:“好啊,只要不累着它就行。”
      这个回答,让不少人兴奋,纪元还真让对方留下村寨的名字,和他自己的名字。
      只要到时候来领小黄就好。
      要求便是,不能累着,不能打骂。
      对方啊了一声,赶紧报了名字。
      这新来的官员可真好!
      这些消息,定然瞒不过宁安州同知,他心里无语,但也知道新来的状元郎不是个有坏心的。
      故而七月初五,纪元穿着官服正式上任时,对方态度好了些。
      这位同知姓刘,本地人。
      祖上甚至是腊蛮南边的,也就是祖上被南边景国欺负过。
      之后并入天齐国之后,很是感激,幸而读了书,甚至考上三甲进士。
      这位刘同知有机会去其他地方做官,可还是在本地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时间,他就盼着自己能让本地的日子越来越好。
      纪元了解过这位刘同知之后,对他很是敬佩。
      已经是进士了,放在外面,都是无数人捧着的,能留在这二十多年,可见其气魄。
      要说本地的油水?
      本地甚至不交税,还有什么油水。
      他是真心想让宁安州越来越好的。
      因为府衙官员不多,其他都是小吏,所以大家见面的时候也没那么多规矩。
      纪元先是拜见从五品的刘同知,然后是正六品的刑司主事,户司主事。
      还有个从七品的推官,正九品的知事,他们一一认识。
      好歹也是二十多万人的州。
      正儿八经的官员就这么几个。
      其中正九品的知事,看着脸颊泛红,双目浑浊,一眼就能看出是个酒蒙子,他对纪元格外亲近,说话也不是本地的方言,而是正统的官话。
      “纪状元,我终于有能说话的人了,你怎么会来这啊。”知事说着,就要跟纪元表示亲近。
      纪元没来之前,这地方一共五个朝廷任命的官员,四个本地人,一个外地人。
      知事显然很久没有说官话,眼里都带着激动。
      其他人稍稍皱眉,刘同知倒是跟之前一样,看来早就习惯了。
      纪元笑着道:“宁安州板扎买。”
      李知事顿了下,显然听出来这是本地话。
      纪元也是宁安州的人?
      不对啊,这破地方连正经的官学都没有,还能出状元,或者他是滇州府的?
      其他人却看过来,一向严肃的刘同知都笑了:“板扎,要这么说。”
      刘同知的方言显然更对味,纪元笑着跟着说了遍,第二遍的时候,已经很正宗了。
      别说他了,跟着的邬人豪都能默念几遍。
      意思就是很好很棒,非常优秀。
      同为外面过来的李知事问纪元为什么来这种地方。
      纪元没有用太多客套话,只是用本地方言讲了这里很好。
      李知事脸上青一块白一块。
      这个状元怎么回事!
      他怎么还学这里的方言,官话难道不好吗。
      纪元心道,不是不好,官话方便五湖四海的人沟通。
      可你来到这,却不愿意融入,那本地人如何相信你能好好做事。
      方言也好,习俗也好,只要在合乎情理法,都应该保持尊重。
      纪元看他连这么简单的话都不懂,便知道他压根不想在这待下去。
      可是他又没有被调走,估计也没什么人脉。
      在此地过的不如意,又走不了,只能靠喝酒度日。
      纪元叹气,换了官话:“这几日看来,宁安州确实很好,眼看就要丰收,今年的稻子穗好像很漂亮。”
      纪元把话转回到公务上,刘同知也点头。
      一个上午时间,纪元成功融入,邬人豪作为纪元的守卫,也被派去帮忙。
      要说一般过来的官员,肯定是没有什么护卫的。
      纪元到底不同,这也是刘同知最开始不想同纪元多说的原因。
      除此之外,纪元感觉,似乎还有旁的事,让刘大人并不信任他。
      哎,搞好跟上司的关系,也是重要一步啊。
      等大家各自去办差,纪元先主动跟户司主事攀谈。
      户司主事五十多岁,胡子已经花白,他看着颇有些干黑,对纪元倒是不错。
      两人回到户司,主事就道:“你先熟悉熟悉这里的公务。”
      说完又提醒道:“对了,虽说你是仓司主事,但咱们这人少,很多事情都要兼任,晓得?”
      宁安州衙门就那么多人,大家都是如此的,根本做不到事事分明,条件根本不允许。
      户司主事怕吓到纪元,根本不敢说实话。
      以后熟悉之后,别说户司的事,便是其他部分的差事,他们都要做的。
      先不说吧,免得把人吓跑了。
      可纪元是什么人,他在翰林院看了几千上万份文书,可不是白学的。
      一眼便知道,这地方是要多做事的,故而满口答应。
      不知道是不是他答应的太快,户司主事甚至有点不信。
      随后下属的另一个问题,让户司主事挠挠头,这答还是不答?
      纪元问道:“咱们刘大人,还不相信我会好好做事吗?为什么?是因为那个知事?”
      户司主事见纪元年纪小,又问的真诚,小声道:“那个外地人,实在不像话。”
      “从刚来就想走,折腾了七年,任期到了也调不走,天天喝酒闹事,衙门有他没他都一样。”
      但这位刚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壮志,觉得自己一定能离开。
      他认为,自己一个堂堂举人,得罪人之后当了个正九品的知事已经够倒霉了,不能再倒霉下去吧。
      谁知道,做什么什么不成,一直到现在。
      这简直是所有外地官员的“前车之鉴”。
      不少被外派过来的官员看到他,立刻起了走的心思。
      纪元听完,心里明白过来。
      说到底,还是觉得他不安稳。
      没关系,这倒是最好办的了。
      纪元点头,什么也没说,把袖子一绑,对自家上司道:“那下官就开始看本地的文书了,先了解本地的具体情况。”
      “想来接下来最要紧的便是七月丰收,下官一定在稻子收获前,看完这所有卷宗,也好了解往年的定例。”
      户司主事看着眼前那么多卷宗。
      别是在吹牛吧。
      那么多东西,谁能看得完?
      距离丰收,只剩下七天时间啊。
      户司主事还是怕吓到纪元,委婉劝道:“没事的,事情慢慢做就好。”
      纪元点头:“好的,放心吧。”
      纪元沉浸在本地卷宗里。
      户司主事走出此地,其他三个本地同僚面面相觑。
      “没吓着新人吧?”
      “哎,都说了,让他再歇歇,看他是个和气肯干活的,稍微分担一点公务也行啊。”
      便是刘大人都点头:“他来宁安州这段时间,一直都很和气,还把自家牛借给村寨里的人,应该能做事,至少中规中矩,不要吓着他了。”
      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