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630节
      空间里。
      随着徐云手指的戳出。
      第二个光球应声破碎。
      哗啦啦——
      不过这一次。
      破碎的光球没有像此前那般形成看不清的细小光点。
      而是……
      化作了一道道透明晶莹的六边形碎片。
      这些晶莹碎片如同一条银白色的丝带一般,缓缓在徐云身边绕着圈。
      与此同时。
      徐云的耳边还有隐隐的风铃声响起。
      碎片就这样持续了足足接近一分钟,方才纷纷靠拢,缓缓在徐云面前汇聚成了……
      一条晶莹透亮的水晶项链。
      在看清项链的样貌后,徐云忍不住轻咦了一声。
      这条项链……
      他在艾维琳的脖子上见到过几次。
      虽然艾维琳带着它的次数不如《经典物理》那样多。
      但从行为举止中不难看出,艾维琳对它的重视度要远高于《经典物理》。
      只是一直以来徐云都没机会询问这条项链的来历,所以他对于项链的认知仅限于‘首饰’的层面罢了。
      结果没想到……
      光环居然把它作为倒数第二个奖励具现了出来?
      见此情形。
      徐云不由轻呼出一口气。
      调整了一番心绪,伸手握住了项链。
      咻——
      一道光幕很快出现在了徐云面前。
      【三棱镜项链】:
      【1665年,艾克萨·牛顿经面壁者指引,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揭开了一段传奇的序幕】
      【面壁者失踪后,艾克萨·牛顿将三棱镜赠与利拉尼·艾斯库,后者将它打造成了一条三棱镜项链,世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项链逐渐成为了艾斯库家族族长的身份证明】
      【一百余年后,项链传至艾维琳·艾斯库手中,由其贴身保管】
      看到这里。
      徐云不由微微一顿。
      低下头,再次打量了一番手中的项链。
      原来这条项链的主体,是当初自己的那枚三棱镜?
      那枚三棱镜经自己之手传给小牛,结果一百多年后,它居然又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这算是……
      走了一个轮回?
      真是奇妙……
      然而还不等徐云继续感叹,光幕便再次一变:
      【众所周知】
      【根据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任一事件若在发生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每个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条世界线】
      【后世对于艾弗雷特的看法进行了补充,将不同后果的选择视作了特殊定义的波函数坍塌】
      【只有在坍塌量级足够的情况下,才会有新的世界线生成】
      看着光幕上的这段话,徐云轻轻点了点头。
      多元宇宙。
      这一直是个物理学……或者说科幻领域的争议性话题。
      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叫做威廉.詹姆士,他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是一种实验心理学解释。
      后世《龙珠》里特兰克斯穿越、以及《龙珠超》的部分情节都是基于这种理论。
      不过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界对于多元宇宙的解释就变得多种多样了。
      比如诞生出了永恒暴胀中的岛宇宙、m理论的宇宙泡随机涌现、多世界诠释等等。
      它们都可以整出“平行宇宙”。
      而它们的理论基础则是“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
      “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听起来有些深奥,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它是由产生我们这个宇宙的事件产生的。
      那事件在古代叫做神创造世界,后来叫做宇宙大爆炸。
      在霍金他们那里则改为霍金-哈特尔无边界条件下的量子事件,在模拟宇宙论里叫做模型开始运转。
      而在以上重重理论中。
      多世界诠释的提出者,便是休·艾弗雷特三世,惠勒的学生。
      他认为生活中任意一件事的不同可能性,都会形成一个新宇宙。
      比如你看到咱们这段话的时候准备投一张月票,但因为还是没看到艾维琳所以选择了嘶啦,这就会产生一个新宇宙。
      遗憾的是。
      艾弗雷特的理论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重视。
      直到其过世后。
      这个理论才由惠勒重新在量子物理大会上提出,并得到众多物理学家的支持。
      如今的多重宇宙论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理论假设,叫做mwi,很多大物学生也会选修这门课程。
      实话实说。
      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理论。
      它的优点在于非常明确地赋予了观察一个物理意义:
      观察只不过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系统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它可以、也必须由量子理论本身来描述。
      但同样。
      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如果任意事件都能导致一个新宇宙出现,那么生成新宇宙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
      诚然。
      宇宙波函数在极高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中,确实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侧面分支。
      但这个侧面并不是可以廉价到一秒钟生成无数个宇宙——想想吧,地球上60亿人,扣除睡眠的9个小时,每天有15个小时意识清醒。
      假设你每一分钟就遇到某个选择:
      比如从椅子上起身,上完厕所按左边还是右边的按钮,琢磨中午吃啥……
      一天下来,诞生的“宇宙”最少都有上千亿个。
      这显然是有违常理认知的情况。
      于是呢。
      前端理论就给艾弗雷特的理论打了个优化补丁:
      宇宙的生成不可能那么廉价。
      只有信息量巨大的波函数坍塌,才会导致一个全新世界线的生成。
      例如现实中。
      一名婴儿窜稀的‘量级’很低,因此即便发生了也不会产生世界线。
      但若是老逼登窜稀,他的坍塌信息量级……也是影响力足够,便会生成一条未窜稀的世界线。
      这个理论并不难理解,可好端端的,光环为什么会提及这么个观点呢?
      要知道。
      艾弗雷特的理论虽然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假设,但它主要的理论阵营在于一些科幻小说或者科幻论坛。
      在纯物理界的宇宙研究中地位其实是很低的,不太可能作为光环奖励。
      但如果它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作为某个叙述的“引言”……
      难道……
      徐云的心中隐约冒出了一些预感。
      于是他连忙继续看了下去。
      【在1850副本中,袭击者贝基·斯米尔诺夫射出的子弹并未命中阿尔伯特亲王,而是击中了其身边的威尔希尔·肯尼迪的头部】
      【但在某条时间线里,贝基·斯米尔诺夫射出的子弹并未射失,阿尔伯特亲王当场死亡】
      【遂贝基·斯米尔诺夫等人不再如同副本中一般攻击礼堂,而是直接向场地宾客开展起了无差别袭击】
      【袭击中,艾维琳·艾斯库独自离开人群的举动吸引了袭击者注意,后被流弹命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