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602节
      作为一名后世来的资深苟比。
      徐云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无疑要远高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人。
      毕竟……
      光环从未提示过他如果在副本中身亡,现实的自己会不会也丢掉小命。
      当然了。
      从光环整出来的那么多活来看……
      这个抹杀性质的惩罚机制概率并不大。
      不过即便副本中死亡不会影响到现实的躯体,但任务的完成度却必然会受到影响。
      徐云可不愿见到自己花费了大量心力,浪费了漫长的时间,在最后关头却因为不够苟而被人噶了脖子,无奈得到一个低分甚至保底的评价结果。
      因此在进入副本之前,他便做好了许多准备——比如说藏在袖口的石灰。
      这种警惕心理在苏格兰营地夜袭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此……
      早在很久之前,徐云便布置下了一些后手。
      比如……
      这件防弹衣。
      没错。
      很久以前。
      这件防弹衣其实并不是他嘱托艾维琳打造的两件物品之一,而是更早之前他和李斯特达成的协议产物。
      也就是当初徐云在伦敦城拜访过卡尔先生一家后、特意去伦敦大学学院找到的那位年轻人。(嘿嘿,没想到吧)
      在如今的1851年,欧洲大陆上存在着两个后世知名的‘李斯特’。
      其中一个叫做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人。
      他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后世人称钢琴之王。
      而另一位李斯特呢。
      则是约瑟夫·李斯特。
      这位是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及推广者,人称外科之父。
      他提出了缺乏消毒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开创了一系列手术规范。
      不到10年时间,就使手术后死亡率从45%降到了15%。
      就连后世的许多人也因他受益,堪称是功德无量。
      在1978年麦克·哈特出版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李斯特位列第60位。
      后世令无数医学汪抓狂的李斯特菌,便是由李斯特命名的。
      所以当初在得知徐云拜访的是李斯特后,有些同学就以为徐云要搞抗生素了。
      但他们却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
      徐云当时并没有需要抗生素救治的对象,况且如果要救人,他大可以复刻北宋副本的大蒜素。
      第二。
      抗生素可不同于光电效应或者阴极射线。
      这玩意儿若是被提前发明出来,西方将会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受益者,而东方却很难吃到这部分红利。
      因此呢。
      徐云此前拜访李斯特的目的并不是涉及医药领域,而是为了……
      与李斯特家族合作,生产防弹衣。
      世人皆知李斯特是外科之父,后来还因此封了男爵。
      但鲜少有人知晓,李斯特的父亲约翰·杰克森·李斯特是个搞消色差透镜的商人。
      他的舅舅是搞蚕丝生产的富商,叔叔则在法国生产售卖瓷器,属于一个标准的商业家族。
      若非如此。
      李斯特也不会有精力去做外科研究了:
      这年头但凡涉及到‘研究’二字的项目,几乎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
      比如高斯有费迪南大公支持,老爱一生贵人无数,卡文迪许干脆自己就是个土豪。
      而阿贝尔、巴贝奇这些没有金主爸爸的倒霉蛋,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
      因此当时见面后。
      徐云直接提供了一份合作方案,其中记录了一部分原始版防弹衣的制作工艺,并且最终和李斯特达成了合作意向。
      合同约定。
      徐云提供相关生产技术,李斯特家族负责生产。
      徐云拥有40%的分成权,同时还享有成品的试用权。
      其中徐云真正在意的是后者,毕竟这可是他在副本最大的生命保障。
      可惜徐云当时和艾维琳还不太熟,否则这件事也可以拜托给那个atm姬去做。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
      李斯特家族总算幸不辱命,搞出了这件成品防弹衣。
      当然了。
      依旧是括弧,青春版。
      众所周知。
      在人类漫长的武器发展史中,寻找“最强贴身盾牌”的脚步从未停歇。
      有句话说得好:
      “每件装备都有它的宿敌。”
      对子弹来说,防弹衣就是“宿敌”之一。
      较早的防弹衣是“以钢为甲”,通过坚硬的钢板抵御子弹射击。
      这种钢甲出现的时间很早,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普通的盔甲没啥区别。
      它在16世纪末曾经风靡过一次,普及到了整个欧洲。
      尽管它能起到防弹作用,但质地太硬、重量过大、穿戴不便。
      于是,世界各国渐渐踏上找寻“轻质软甲”之路。
      首先进入人类视野的是棉花纤维。
      在1811年。
      高卢曾用10层以上的棉纤维制作出“棉质背甲”,具有一定防弹能力。
      接下来便是近代三剑客:
      19世纪末的丝绸。
      20世纪初的锰钢。
      以及真正现代的防弹材料凯夫拉、特沃纶、斯派克特纤维等等。
      此次徐云设计的防弹衣的技术思路并不复杂,说白了就一个极其简单但又不简单的公式:
      丝+陶瓷。
      其中简单的部分在于丝。
      它没啥技术含量,运用的就是蚕丝甲的原理。
      这玩意儿东方自古存在已久,只是后世蚕丝甲的顾客大多数时候只有两个群体:
      一是甲胄收藏者。
      二是情趣内衣爱好者和只因。
      至于不简单的部分嘛……
      自然是陶瓷了。
      众所周知。
      陶瓷片本身是做不了防弹衣的。
      因为那么一大片陶瓷太重了,而且都是硬的不方便活动。
      穿了这么一身,基本上很难做完整的动作。
      不过呢。
      陶瓷却可以作为防弹插板的材料,并且主要针对的就是步枪弹。
      对应的是海对面nij标准的nij iii级和以上的nij iv级。
      它是由陶瓷+防弹纤维组成的复合材料,效果即便在后世也相对不错。
      因为陶瓷的硬度高,而且比重比防弹钢低很多。
      在面对射击的时。
      陶瓷会靠着硬度将弹丸击碎,变成数个质量更小的弹丸,接着利用陶瓷的碎裂进一步减小其动能。
      然后再由陶瓷后面的防弹纤维板承接住这些威胁更小的碎片,从而实现防御效果。
      这个防弹纤维便是前面提到的蚕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