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589节
      “右边这个是纯钼的锥形体,可以在电子数量增加后放缓增速……”
      解释的同时。
      徐云还取出了一张早就准备好的示意图,通过图示进行更直观的科普。
      法拉第认真听完徐云的介绍,接过示意图看了好一会儿。
      沉默片刻,又看着面前这条百米长龙,对问道:
      “罗峰同学,这台加……加速器一秒钟可以发射多少电子?”
      徐云想了想,说道:
      “大概一千个左右吧。”
      他的设计方案参考的是此前提及过的、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物理系研究团队在2011年搞出来的方案。
      也就是doi.org/10.1088/1367-2630/15/3/033018。
      这个方案首先让两把阴极射线枪互相发射,通过一处预先设置的电极后电子会偏转。
      然后经过控制极筛选,其次在预置的锌板上发生——
      光电效应。(憋死我了,光电效应的全部材料就是为这一章准备的)
      在光电效应光中,原子会一个光子并产生一个自由电子,控制好数量就能统计出总数。
      这个能级1850年的科学界不了解,但在后世随便一个大物学生都能算出来。
      假设有一群粒子并且这群粒子之间相互充分交换动能,达到平衡态。
      那么这些粒子的动能就会满足玻尔兹曼分布。
      也就是ek=3/2kt,其中t是温度。
      计算好动能后,一切就很简单了。
      只要再装一个金属环然后加上负电压,由于电子也带负电,所以调节这个电极上的电压就可以让电子减速,筛除一些偏转方向错误的电子。
      有些电子动能不够,干脆就掉头回去了。
      这些电子被存储到含有掺锌铁氧体的空芯螺线管中,经过再次偏转就能再次成为可以发射的电子。
      经过这样一筛选,便可以做到阶段性的多电子射出。
      有手就行.jpg。
      当然了。
      由于精度问题,徐云肯定没法保证每次都只有一个电子被发射出来。
      但平均每毫秒一个电子的速度通过加速器还是不难的,也就是徐云所说的一秒钟有1000个符合要求的电子打在显像板上。
      视线再回归原处。
      法拉第摸着加速器的外壳,手指头有节奏的在上头敲击着。
      不知为何,他对于这种通体银色的光滑铝制外表莫名的有些喜爱。
      过了一会儿,法拉第忽然又想到了什么,手指一停,继续对徐云问道:
      “罗峰同学,你说的原理我差不多搞懂了,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没想明白……”
      “你所说的设计似乎只能筛选出方向、速度一样的电子,但你怎么才能把它们聚拢到一起呢?”
      徐云顿时一愣。
      回过神后,心中再次浮现出一丝感叹。
      不愧是专业大佬啊……
      看到这里头还没晕的同学应该还记得。
      在上面提出的六点中,还有一个环节没有给出答案。
      也就是第三点:
      如何聚拢粒子束。
      毕竟有了粒子源后,还需要考虑到束流聚焦的问题嘛。
      不聚焦的话,恐怕要很久很久才会有实验结果产出。
      看着一脸好奇的法拉第,徐云再次从储物箱里掏了掏,取出了一块银白色的金属块:
      “法拉第教授,靠着这个就行。”
      徐云拿出的金属块不同于密封的铍管,说明它可以被上手。
      于是法拉第便很信任的从徐云手中接过金属块,仔细的打量了起来。
      这个金属块看上去方方正正的,大概有手掌大小,不过入手后的感觉却有些……
      柔软?
      法拉第尝试性的用大拇指在金属块上捏了捏,轻轻的咦了一声:
      “嗯?这是……”
      只见他在衣兜里掏了掏,取出了一枚随身携带的小铁片,轻轻放到了金属块下方三厘米的位置上。
      很快。
      啪——
      铁片迅速的吸附到了金属块上。
      见此情形。
      法拉第再次看向了徐云,试探着问道:
      “这是……金属磁极?”
      徐云点了点头,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补充道:
      “准确来说,这是一枚稀土磁铁。”
      在后世的大型粒子加速器中,完成束流聚焦工作的通常是超导四极磁铁。
      不过眼下徐云的粒子动能很小,因此他便拜托艾维琳鼓捣出了稀土磁铁。
      稀土磁铁组成的磁四极子算是最好获得的磁四极子之一,对于低能粒子聚焦的效果好到了一个很神奇的地步。
      后世有个叫做加来道雄的霓虹人,也就是《超越时空》的作者,他在中学期间就自制了加速器。
      而他那台加速器使用的束流聚焦工具,使用的正是稀土磁铁。
      有了稀土磁铁的帮助,平流电子的能势态基本上被拉到了最满。
      也就是说……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材料,此时已经完全准备妥当。
      剩下的便是……
      正式实验!
      ……
      由于此前全过程的高度保密,因此现如今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只有徐云一人。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
      他带着法拉第等人来到了乞丐版的操作台前,按下了开关——注意,此时成像屏已经通电,处于运行检测状态。
      轰轰轰——
      鲁姆科夫线圈迅速开始了工作。
      尚未达到精细化的工艺水准,令线圈设备发出了类似后世拖拉机的声响。
      接着很快。
      在强大的电压之下。
      刺啦刺啦~
      真空管内开始出现了气体放电,势垒被击破,一束阴极射线出现了。
      与此同时。
      徐云身边的小麦一指示数表,拉动了几下徐云的衣角,对他道:
      “罗峰先生,您快看,示数表有反应了!”
      徐云朝示数表扫了一眼。
      点点头,没有说话。
      示数表监测的是真空管周围的电路情况,有阴极射线出现,示数表必然会发生变化。
      如果连这一环节都能出问题,他干脆直接回到第一现场撞死在分析机上得了。
      紧接着。
      在徐云等人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
      咻咻咻~
      一颗颗杂乱的电子开始飞快的在真空管中前进。
      它们先在在间隙的中间遭遇残留的空气分子阻隔,经过一系列碰撞,产生了大量新的电子和正负离子。
      由于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因此电子大量集中在前进方向的前部。
      而正离子则留在后部,并在管内形成了电子和正离子构成的集合体。
      也就是电子崩。
      接着由于基态能级的不同分部。
      真空管内出现了阿斯顿暗区……阳极辉区……
      不同动量的电子,在真空管内完成了初筛。
      有些继续前进,有些和离子中和,有些则反复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