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518节
      苍翠树林中掩映着一间二层小楼,装修算不上雍容华贵,但却文雅精巧。
      白灰色泥墙结合浅红色的屋瓦,不禁令人心神舒畅。
      楼外还用篱笆围出了一小块花园,草地上郁郁青青,妥妥的小资风格。
      很明显。
      这处阁楼,便是剑桥大学为高斯安顿的临时住所。
      随后高斯领着徐云来到入口前,掏出钥匙打开门:
      “进来吧。”
      与屋外的装饰风格一致,屋内同样是精致文雅,大面的窗户令屋内的采光感很足,这在冬天尤其令人倍感舒适。
      入屋后。
      高斯带着徐云径直穿过大厅,来到了一间侧室门口。
      嘎吱——
      高斯推门而入,徐云也很快看清了内部的情形:
      这是一间大约二十多平米的书房,书柜都是红木材质,不过内中的书籍并不算多。
      另外屋内还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以及一张位于右侧墙头、用于会客的小沙发。
      入屋后。
      高斯依旧没有说话,而是示意徐云将门关上。
      接着他走到书架前,拖出了一个皮箱子,对徐云道:
      “罗峰同学,帮把手,把箱子搬到……搬到沙发上吧。”
      徐云道了声是,快步来到高斯身边,扛起皮箱放到了沙发上。
      皮箱大约有二三十斤的样子,以徐云的身板抬起来都需要双手齐上,难怪法拉第要喊他来帮忙。
      待徐云搬好箱子后。
      高斯俯下身子,在密码锁上输入了密码:
      114514。
      咔哒——
      皮箱应声开启。
      徐云一脸乖巧.jpg的站在一旁,不过眼角却很不老实的一直往皮箱里瞅。
      只见这个高斯很宝贝的皮箱中赫然放着一堆算纸和书籍,光徐云看到的就有英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多种语言,将整个空间塞得满满当当的。
      随后高斯站起身,指着箱子里说道:
      “罗峰同学,你可以开始了。”
      听到这句没头没尾的话,徐云的脸上不由冒起了一个问号:
      “?”
      高斯朝某个方向努了努下巴,解释道:
      “迈克尔不是说了吗,你写出来的压电陶瓷原理,可以换取五卷我的手稿。”
      “刚才我已经和迈克尔谈好了条件,所以才让波恩哈德去找了你。”
      “我的手稿大部分都还在哥廷根,但真正重要的都放在这个箱子里随身携带,所以你翻动的时候小心点,别把它们弄坏了。”
      徐云这才恍然。
      原来如此……
      他刚才还在纳闷,黎曼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出现呢——他们前脚才刚走出实验室不久,如果高斯真找自己有事,完全可以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就直接开口嘛。
      合着在那段时间里,高斯正在和法拉第谈条件呢……
      想到这里。
      徐云心中不由冒出了一股好奇,对高斯问道:
      “高斯教授,不知您和法拉第教授谈成的条件是……”
      高斯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微扬起一丝弧度:
      “一周之内,迈克尔要加更三章。”
      ……
      第306章 高斯的宝藏(中)
      “……”
      看着信誓旦旦、满脸自己这波血赚的高斯。
      徐云轻轻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其实很想告诉高斯一件事:
      以法拉第这个鸽子在历史上的更新速度来看,他所谓的加更很可能只是画饼来着……
      徐云上辈子在写小说的时候也认识几位画饼高手,可没少见过这种事儿。
      比如裴屠狗啦、白特慢啦、天涯月照今等等。
      当然了。
      有画饼高手,自然也有诚信之辈。
      例如徐云自己就曾经在2033年的时候,以日更三万的战绩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赞誉。
      不过正常情况来判断,法拉第是后者的概率几近于无。
      在原本历史中。
      他别说普通更新了,甚至连英国皇家学会请他写的3000多个字的教材评述都能拖更两年。
      因此高斯大概率是被这位鸽子给忽悠过去了……
      但话未出口,徐云转念一想。
      要是自己把这件事告诉了高斯,那么恐怕也就没啥机会换取高斯的手稿了。
      因此他生生止住了将出口的内容,只是略显尴尬的干笑了两声,便装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将目光投放到了面前的手稿上。
      随后看着这些塞满皮箱的手稿。
      咕噜——
      徐云重重的咽了口唾沫,眼中闪过了一丝明显的激动。
      老天爷叻,这tmd可是高斯的手稿!
      纵观人类科学史。
      在中古代的国内外,但凡是有名的行业大家,基本上都会留下一些自己所编写的著作。
      例如本土有杨辉的《杨辉算法》,老苏的《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云云。
      国外则有《沙的计算》、《螺线》等等。
      而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
      当时间线推移到16世纪之后,手稿,逐渐成为了一种记录科学家成果的另类载体。
      比起‘著作’。
      手稿的随意性无疑要高出许多,准确性和权威性则要低一些。
      例如上面记载的可能是某某学者想到的灵感、天马行空的解题思路,甚至无聊时随意留下的涂鸦。
      就像后世一些学生记的课堂笔记一样。
      有些时候过去一两个月,可能连创作者本人都看不懂手稿上的内容。
      但另一方面。
      手稿中却同样可能蕴藏着某些惊人的成果。
      比如说某些创作者已经解决、但不确信是否存在错漏的数算答案。
      又比如因为时局所限无法发布的成果等等……
      在人类历史中。
      存留手稿最多的数学家是欧拉,这位也是个堪称挂逼的神人。
      他13岁就入读了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
      16岁获硕士学位,19岁开始发表论文,26岁时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教授。
      他的一生一生写下了886种书籍论文,平均每年写出800多页。
      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
      更挂逼的是。
      欧拉在30岁的时候右眼就差不多失明了,只能靠左眼看东西。
      接着他的左眼又得了白内障,在59岁那年为了治疗白内障进行手术,又被主治医生戳瞎了左眼,至此左右眼彻底失明。
      结果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欧拉依旧以口述形式完成了几本书和400多篇论文,解决了让小牛头痛的月离等复杂分析问题。
      1911年瑞士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编写了一本《欧拉全集》,计划出84卷,每卷都是4开本——也就是一张报纸大小,一卷接近300页……
      截止到2022年,这本书已经出到了74卷,亚马逊有售,叫做《operaomnia》。(eulerarchive.maa.org/这是欧拉论文的检索网址,防杠附录)
      更更更挂逼的是。
      后世现存的欧拉手稿还不是欧拉的全部遗作你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