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399节
      就这?
      看着一脸疑惑的老法,徐云没有过多解释。
      而是从小麦的手中取过了某个东西,放在掌心,伸到老法面前:
      “法拉第先生,您别急嘛,先看看这个东西呗?”
      第255章 人在康桥,挥了挥衣袖,招来一朵乌云(下)
      “?”
      看着一脸神秘兮兮的徐云。
      法拉第下意识的便朝他的手上看去。
      只见此时此刻。
      徐云摊平的掌心处,赫然放着一枚透明晶体。
      这枚晶体约莫有绿箭金属盒装薄荷糖大小,透光性很高。
      此时这枚晶体已经被打磨成了长方形的模样,两头尖中间均匀,外观有些类似肛塞。
      法拉第伸手摸了摸它几下,体悟了一番磨砂感,判断道:
      “这是……水晶?”
      徐云摇了摇头,十个人有九个看到这玩意儿会误认成水晶,解释道:
      “法拉第先生,这是我托威廉·惠威尔院长准备的材料,叫做非线性光学晶体。
      “它可以用于辅助光线的变频,我们一共准备了七块,具体的作用您很快就能知道了。”
      非线性光学晶体。
      这是后世光学实验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设备。
      它的用途和光栅类似,可以对光线进行倍频、和频、差频之类的变频操作。
      不过后世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大多是人工设计合成的,发展过程和激光有着巨大的关联。
      例如三硼酸锂晶体、三硼酸锂铯晶体等等。
      1850年的科技水平还远远没达到那种技术层级,因此徐云选择的是由天然晶体进行加工,方法比较原始。
      好在剑桥大学作为这个时代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校内在晶体原石方面多少有些储备。
      几个小时忙活下来。
      实验室的工具人们还是赶工出了几枚磷酸二氢钾晶体。
      不过再原始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变频方面的效果也还是要比三棱镜优秀上不少,对得起它的难度。
      至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作用嘛……
      自然就是为了接下来的表演了。
      随后徐云将这枚非线性光学晶体交给老汤,让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放置调试。
      自己则思索片刻,对法拉第道:
      “法拉第先生,您是半导体方面的专家,所以应该知道,电荷脱离金属板的速度与电压强度是呈现正相关的,对吧?”
      徐云的这番话在后世看来可能存在一些表述上的问题,但在电子还未被发现的1850年,这个描述反而很好令人理解。
      只见法拉第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
      他在1833年研究究氯晶笼化合物的时候曾经发现过这个现象,并且用电表测试过相关结果。
      后来另一位jj汤姆逊能发现电子,和拉法第的研究手稿也有一定关联。
      当然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那得一直上拉到库伦那辈,此处便不多赘述了。
      徐云进一步问道:
      “也就是电压越大,电荷脱离的速度越快,对吗?”
      “没错。”
      徐云见说打了个响指,预防针已经差不多到位了:
      “那么法拉第教授,您觉得光电效应中接收器上出现的火花,和什么条件有关联呢?”
      “接收器上的火花?”
      法拉第微微一愣,稍加思索,一句话便脱口而出:
      “当然是光的强度了。”
      徐云嘴角微微翘了起来,追问道:
      “所以和光的频率没有关系,是吗?”
      法拉第这次的语气更加坚定了,很果断的摇了摇头,说道:
      “当然不会有关系,频率怎么可能影响到火花的生成?”
      周围包括斯托克斯在内,围观的教授也纷纷表示了赞同:
      “当然是和光强有关系。”
      “频率?那种东西怎么会和火花挂上钩?”
      “毫无疑问,必然是光强,也就是振幅引起的火花。”
      “所以有没有人要看我老婆的泳衣啊……”
      在法拉第和那些教授看来。
      虽然他们还不清楚为什么发生器上有光发出,接收器就会有同步的火花出现。
      但很明显。
      接收器上火花的出现条件,一定和光的强度有关系。
      也就是光的强度越大,火花就会越强。
      因为经典理论里面的波是一种均匀分布的能量状态,而电荷(电子)是被束缚在物体内部的东西。
      想要把它打出来,需要给单个电荷足够的能量。(后面一律用电荷来代替电子,因为1850年的认知只有电荷)
      按照波动说的理论来分析。
      光波会把能量均匀分布在很多电荷上面,也就是电荷持续接受波的能量然后一起跳出来。
      等到了1895年左右。
      科学界还对于这块会加入平面波函数,以及周期势场中的bloch函数尝试解释。
      甚至在徐云来的2022年。
      有些另辟蹊径的学者,还在光子和电子的散射过程中引入了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他们在实际计算中取近似的前两项,最后通过末态电子波函数,从而得到光电效应。
      然而丝毫不解释整个过程要用概率幅来描述的原因,也是挺神奇的。
      上辈子徐云在和某期刊担任外审编辑的朋友吃饭时还听说,有些持有以上观念的民科被逼急了,甚曾经说出“只要你运气好就能成功”这种话……
      总而言之。
      在法拉第等人的固有观念里。
      接收器上火花能否出现,一定和光强呈现正相关,和频率扯不上半个便士的关系。
      徐云对此也没过多解释,而是等待着老汤将非线性光学晶体调试完毕。
      十分钟后。
      老汤朝徐云打了个手势,说道:
      “罗峰,晶体已经照你的要求固定好了。”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招呼法拉第等人来到了设备独立。
      此时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已经被架在了反射锌板的折射点上,并且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动。
      徐云先是走到固定光学晶体的一侧,根据上头标注的记号进行起了微调校对,确定光线能顺利被折射到接收器上。
      一分多钟后。
      徐云站起身,朝法拉第道:
      “法拉第教授,现在晶体已经调试完毕,线路方面一切正常。”
      “接下来你们看到的折射光,将会是波长在590到625x10-9次方米的橙光。”
      光的波长早在1807年就由托马斯·杨计算出了具体数据,只是由于纳米这个单位还要等到1959年,才会由查德·费恩曼提出。
      因此此时光的波长的计量描述,还是用十的负几次方米来表示。
      另外但凡是物理老师没被气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就越高。
      红、橙、黄、绿、蓝、靛、紫。
      以上从左到右波长逐渐降低,频率依次升高。
      拉法第虽然仍旧搞不清徐云为什么执着于光频,但还是配合着点了点头:
      “我记住了,你继续吧,罗峰同学。”
      徐云见说重新走到了发射器边,按下了启动键。
      咻——
      电压再次从零开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