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351节
      “总之就是麦克斯韦的身份有些特殊,涉及到了剑桥大学的一道传承,所以我们只能全程保密行动。”
      “不过你别看麦克斯韦现在没什么名气,也许过不了几年,他就会成为一位大科学家呢!”
      一旁的小麦闻言,则有些腼腆的挠了挠头。
      虽然他用了个假名字,但此前表露的性格却毫无做伪,是一个很憨厚老实的大男孩。
      眼下听到汤姆逊这么一夸,自然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徐云则装作迷迷糊糊的样子点了点头。
      毕竟如今的小麦在大学圈外确实也没啥名气,至少不是徐云这种外来客能接触到的。
      徐云如果说自己听说过小麦的名头,反而有些不好解释。
      随后徐云沉默片刻,在心中组织了一番语言,对汤姆逊说道:
      “汤姆逊先生,我在英国没什么熟人,伦敦那位亲戚的地址也是十多年之前留下的,说不准他们已经搬家了。”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能继续和您还有威尔……哦不,和麦克斯韦先生一同前往伦敦吗?”
      说完话。
      他便紧紧的盯着汤姆逊,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虽然他已经有较大把握汤姆逊会接受自己,不过在事情没有正式定论之前,一切都存在着变数。
      例如本土中某个儿皇梦的神龟都能放皇马鸽子,还有啥是不可能的呢?
      不过幸运的是,最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片刻之后。
      汤姆逊轻轻点了点头:
      “当然没问题,罗峰先生。”
      ……
      第231章 伦敦见闻
      虽然无论英格兰也好,苏格兰也罢。
      这两个同属于英国体系的国家,其实都对丹弗里斯哨站被袭击的原因心知肚明。
      但这事儿毕竟是个涉及到了边境纠纷,并且死在这次骚乱中的也不乏一些大型商会的嫡系成员甚至话事人。
      因此不需事先沟通。
      苏格兰和英格兰便同时派出了各自的调查团。
      其中代表英格兰的是时任外联大臣亨利·约翰·坦普尔,也是英国的第二十八任首相。
      虽然他也是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毕业生,后世也普遍认为此人在才能方面,足以被评选为人类历史上的十大外交家之一。
      但徐云对他的观感并不咋地。
      原因无他。
      盖因这货乃是两鸦期间英国对华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订者。
      亨利·约翰·坦普尔虽然未曾亲自登上战场,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手中沾染的罪孽不比格兰特要少多少。
      还是那句话。
      徐云对于如今那个腐朽的国度没有任何续命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他要对那些参与过侵略的外国佬甩好脸色,更不可能有什么‘感激’之情。
      当然了。
      友善也好厌恶也罢,眼下的徐云已经没机会见到亨利·约翰·坦普尔了:
      早在激活任务的次日,汤姆逊便喊上徐云和小麦,驾着马车离开了丹弗里斯哨站。
      按照汤姆逊的话来说。
      幕后黑手的政治博弈交给亨利·约翰·坦普尔就行,该让利让利该割肉割肉,反正肯定会有个说法。
      他们这些个搞学术的贸然掺和到里头,最后怎么死的估计都不知道。
      因此在和吉布森·林赛以及滕哈格·朗尼克留下了通讯地址后。
      三个人便愉快的润向了英国境内。
      ……
      丹弗里斯镇属于苏英两国的边界地带,等穿过了丹弗里斯,前方便是英格兰的卡莱尔地区。
      当然了。
      与卡莱尔相比,与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纽卡斯尔应该会更出名一点。
      卡莱尔之后则是利兹,利兹之后是谢菲尔德、伯明翰等几座大城。
      徐云三人就这样平平静静的行进了三天半,没有遭遇任何意外。
      最终在第四天的上午时分。
      一行人抵达了英格兰的首都、同时也是目前欧洲政治经济的核心城市伦敦。
      这些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伦敦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如今伦敦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到处都是一派繁华景象,居民幸福美满……个锤子叻!
      入城检查站外。
      徐云坐在马车的前室,与小麦两人伸着脖子努力向前张望。
      视线中隐约可见的高耸烟囱无休止的冒着黑烟,浓雾厚重得使人完全看不到更远处的建筑。
      检查点站的咳嗽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在这里,人们鲜明可见的分成了两个群体:
      坐在华丽马车内、看不见容貌但却可以想象出画面的贵人——或者说上层阶级。
      以及……
      面色灰黄、形如枯槁,无论男女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老得多的平民。
      再远一些的城角还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小孩、站姐的娼妇,以及大量手中拿着一个酒瓶、双脚伸直躺靠在墙边的酒鬼。
      对于这些人来说。
      似乎只有靠整天不停的喝酒,才能驱散侵入体内的雾霾。
      这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是冷色调的城市。
      高大的建筑和轰鸣的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独属于欧洲核心的鼎盛。
      但这份鼎盛生成的香火却没有洒向芸芸众生,而是飘升向了更高的云端。
      天上和地下。
      截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徐云抬头看了眼天空,又看了看不远处一位满脸沾满了污泥的老人。
      不由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自从在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帝国后,英国一举成为了欧洲的最强霸主。
      号称……
      日不落帝国。
      但潜藏在这份强盛之下的,则是无数英国平民阶层的血与泪。
      这事儿最早其实要追溯到18世纪末。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伦敦的燃煤量开始骤增,几乎各个行业都要用到海量的煤炭。
      例如无数新建的工厂要烧煤,火车也要烧煤。
      于是乎。
      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
      在没有什么气流扰动的情况下,这些气体和水雾凝聚在一起,混合形成了黄褐色的烟雾。
      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气体,性质上类似后世的雾霾,毒性却要比雾霾强上不少。
      而比烟雾更糟糕的,则是此时平民们的生活条件。
      根据《伦敦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一书中统计。
      在如今这个时期。
      伦敦有30.7%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
      如今每年有超过5000的伦敦平民死于呼吸道疾病。
      有超过3000的平民死于工位劳作——这是工作期间的死亡数,不包括回家后死亡的情况。
      还有超过7000的平民死于饥荒。
      其中前者包括一些贵族,后面两者则99%都是平民。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1885年写了一本作品,名叫《南方与北方》,内中便描述了英国底层平民的生活。(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看英剧南方与北方)。
      除了男主与女主的爱情故事之外。
      你可以看到里面描绘的底层,真的是没有一点保障……
      那时期甚至连小孩子都要上工,一天不来,立刻失业。
      想涨工资,难!
      想改善工作环境,还是难!
      例如女主的朋友就是患了尘肺导致的去世,原因是吸入了太多的棉絮。
      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人,只是为了能够活着,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面包在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