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127节
      在这种情况下。
      要是你站的位置靠后,有可能就会错过了笔画顺序的教学。
      等到了课业结束后,有条件的学子可以购置字帖临摹,字帖上会清楚的告诉你笔画顺序。
      至于没条件的学子就惨了:
      遇到比较好的同窗或许能请教一下写法,但要是同窗关系一般或者蒙学时期没去问——蒙学时期年龄小,不一定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人甚至可能到了科举阶段,都不一定知道一个字到底该怎么写。(参考资料doi:10.16346/j.cnki.37-1101/c.2002.06.022,河大一位权威教授的论文)
      比如茴香豆的茴字,在宋朝你能见到最少十几种写法。
      而一个字成体后是否好看,和笔画顺序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偏偏古代科举的字迹又是个加分项,因此有些倒霉蛋寒窗苦读十几年,明明有能力考中科举,却因为字迹问题而翻了车。
      其实类似的情况后世也有不少,小学的时候不喜欢练字,高考时鬼画符丢分的简直不要太多。
      因此眼下有了粉笔这东西,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便可能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做到大范围普及。
      毕竟按照徐云先前示范,粉笔的制作流程和成本都极其简单与低廉。
      “当今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县一千二百三十四,每县又有蒙学两所……”
      看着手中的这根粉笔,老苏的双手隐隐有些颤抖:
      “有了粉笔一物,若是每县每年可多教谕三位秀才,那便是三千七百余人,文教将兴矣……”
      随后他又深深看了眼正在准备讲义的徐云,心中不由冒出了一股迟疑:
      这样一个随手就能拿出诸多奇物的年轻人,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男伶吗?
      别的不说。
      他只要把大蒜素拿去贩卖,至少一个州县首富的身价肯定是有吧?
      虽然男伶这个职业束缚比较大,但并非不能赎罪脱身。
      比如目前朝中的一位集英殿修撰陈令便是男伶自赎出身,不但从了良,甚至还当了官呢。
      除非……
      他身上另有隐情,使其根本没有机会赎身。
      这并非老苏在莫名脑补,毕竟徐云自身的条件太特殊了:
      夤夜出现在自家府里,没有腰牌和籍贯文书,身上带着不少金银财宝,整个人细皮嫩肉的。
      同时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又不低,手上拥有哪怕是京内圣手都不晓得的神奇药方……
      而纵观眼下整个大宋,能储存诸多玄奇知识的地方,似乎只有一处……
      也就是……
      宫室!
      嘶……
      想到这儿,老苏的表情顿时有些古怪了起来。
      是向太后?
      还是赵佶?
      或者是……
      两个都有?
      从现实角度出发,似乎赵佶的概率大点。
      毕竟这位可是知名的花花公子来着,和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二为了啪啪啪设立了相关机构的皇帝,也就是控鹤监和行幸局。
      想到了这一层,老苏不由有些犹豫了起来:
      若是皇帝真派人到自己府上要抓徐云,自己该怎么办?
      交或者不交,似乎都不是一个好方法啊……
      而就在老苏思维发散的同时。
      另一边。
      徐云也终于想好了自己的讲义方向:
      物理的力。
      在后世的华夏,人们所说的科学,一般指自然科学。
      而自然科学的本质,一般是对于支配自然现象的规律所做的一种描述。
      比如我们观察到了某个现象,通过逻辑推理猜测背后的规律并用数学的语言加以表述,再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在能够容忍的误差范围内,得到了自然现象的规律或者说原理。
      至于科学的基础……
      从客观角度来谈,数学其实要比物理排的前面一点。
      可以说人类每一次重大的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背后强有力的支撑着。
      不过考虑到小李以及赵似的知识储备问题,徐云最终还是决定先从物理入手。
      毕竟物理现象比起数学要更直观,而且基础物理知识所需要的数学储备,在华夏古代其实并不是特别高深的知识。
      尤其是在宋元时期,古代数学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
      别的不说,就说离现在很近、同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人:
      杨辉。
      杨辉三角涉及到了二项式定理,甚至直到现在都有一些领域没被探究清楚。
      虽然杨辉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化简二项式的成就,但至少可以说明在眼下这个时代,古代数学所探到的天花板并不低。
      哪怕是小李这根文学小豆芽,对于数学基础的认知也还是有的。
      因此从物理的静力知识概念出发,无疑是个比较不错的入门方向。
      随后他看了眼正在思索着粉(zi)笔(ji)价(lai)值(li)的老苏,轻咳一声,提示道:
      “老爷,咱们可以开始了吗?”
      “哦哦……”
      老苏这才回过神,暂时将脑海中的问题放到了一边。
      眼下赵佶刚即位不久,和向太后与文武百官都处于一个磨合与试探期。
      因此纵使他发现了徐云的踪迹,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所动作,毕竟大家都盯着他呢。
      至少在今年春节之前,徐云应该都是安全的。
      想到这儿。
      他不由微微舒了口气,对徐云道:
      “小王,既然准备好了,那便开始吧。”
      说完话。
      他便将粉笔放回到了桌上,主动走到了一个黑板前的小椅子上坐了下来。
      结果刚一入座。
      老苏的心中便冒出了一股很微妙的感觉:
      从前一直都是他去教别人,这种听他人授课的情况,已经有六十年没怎么发生过了……
      当然了。
      作为一个在图书馆里浸泡过九年的求知者,老苏对于知识的渴求度还是很高的,远远不像后世的学阀那般目中无人。
      因此这股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并没太过影响老苏的注意力。
      就这样,片刻过后。
      老苏、小李、小赵三个好奇宝宝都乖乖的做到了椅子上。
      很是期待的听起了徐老师的课。
      徐云则来到了黑板边,拿起了粉笔。
      只见思索片刻,对小李问道:
      “李姑娘,听说你不久前写过一首词,叫做《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第130章 从《如梦令》推开的物理大门
      “李姑娘,听说你不久前写过一首词,叫做《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黑板前。
      听到徐云的这句话。
      小李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一丝肉眼可见的自豪,不过表面上还是有些矜持的道:
      “一篇拙作罢了,上不了台面,苏伯伯的文采才叫高呢。”
      在几个月前的一周时间内,她先后写下了两首如梦令。
      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正是这两首词,让小李骤然名声大震,颇有些一曲成名的风采。
      宋代的词和唐代的诗不一样,唐诗可以直接空口朗诵,但宋词却是用来唱的,词牌名便是所谓的歌调。
      不过眼下徐云的意图是举例,因此他便直接轻诵了起来: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