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走进不科学

  • 阅读设置
    走进不科学 第116节
      徐云预设的转子槽数为2,转速一分钟300圈,计算出来的准确值是15.7,照理来说应该是16圈。
      不过考虑到古代铜线和传导效果,他还是选择多绕了一匝,保险一点嘛。
      毕竟电解的电压不超过30伏基本上没啥事。
      一切准备完毕后,a杯开始了电解。
      虽然此时的溶液中依旧还有不少的杂质,比如氯化镁硫酸钠之类的存在,溶液看似不太纯。
      但徐云的这次操作主要在于气体的收集,溶液中氯化钠占了大头,因此压根不会受到其他阳离子的影响。
      这里顺带一提。
      这个概念看上去好像很好懂,但具体却涉及到了超电势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
      就像中学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知识:
      电解稀硫酸就相当于电解水。
      但在专业……或者说大学领域,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在高中范畴,水中的氢氧根放电顺序排在含氧酸根的前面,所以含氧酸根放不了电。
      但实际上因为超电势的存在,期间会有一个生成h2s2o8的副反应发生,超过了标准电极电势2.01v,形成了超电势情况。
      因此电解稀硫酸其实和电解水还是不太一样的。
      实现再回归原处。
      随着电能的传入,a杯中的氯化钠很快发生了电解。
      阴极生成氢气。
      阳极生成氯气。
      这些生成的气体逸出,被玻璃导管收集到了一个放置于暗处、看不见光的容器里。
      氯气在下,氢气在上。
      点燃燃烧,瓶口有白雾生成。(不建议大家去试哈,容易爆炸)
      这些白雾又被玻璃管引到了另一个装有水的容器里,与水相溶。
      这样一来。
      一份较高浓度的盐酸就制备完成了。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同学会问:
      不对啊,氯气直接溶水里不就能得到盐酸了吗,为啥要这么麻烦呢?
      原因很简单:
      电解反应生成的氯气溶于水也可以得到盐酸,但这种反应生成的其实是氯水混合溶液。
      其中除了盐酸外,其中还有cl2、h2o、hclo、h+、clo-、cl-、oh-等诸多离子。
      不但反应可逆,同时盐酸的浓度也很低。
      效果上要比徐云制备出的盐酸效果差很多很多。
      当然了。
      再次提醒,不要轻易用氯气和氢气去反应,否则很容易产生爆炸。
      视线再回归原处。
      操作完毕后,徐云将盐酸分装好。
      看了眼身边的老苏,并没急着下一步动作,而是对老苏问道:
      “老爷,可否找人抓几只曱甴过来?”
      “曱甴?你要那玩意儿干嘛?”
      “小人自有用处。”
      老苏今天见识了不少徐云的怪操作,见说倒也不再追问,看了眼身边的谢老都管,吩咐道:
      “元年,你速速找人去抓些曱甴过来。”
      谢老都管点点头,转身去安排起了人手。
      很早以前提及过。
      蟑螂这东西在地球上出现了数亿年,历史比恐龙还悠久,甚至可以说是地球上存在最久的生物之一。
      加上宋朝的卫生水平要比后世低许多,此时又是夏天,蟑螂自然也是随处可见。
      因此没过多少时间,谢老都管便拿着个玻璃瓶走了回来:
      “老爷,王哥儿,曱甴抓到了。”
      徐云接过玻璃瓶一看,顿时也乐了。
      好家伙。
      又是美洲大蠊,老龙套了。
      此时这几只美洲大蠊正在瓶子里张牙舞爪,显然老苏家的伙食不错。
      随后徐云将玻璃瓶放平,示意老苏让开点身位。
      打开瓶口,拿起盐酸朝里头泼去。
      正常来说,盐酸对生物的腐蚀效果很强,但想要杀死生物却很困难。
      不过蟑螂却很特殊:
      这玩意儿的外表有一种名叫tiec蛋白存在,盐酸对于这种蛋白的腐蚀破坏性在所有酸中排名第一,领先第二一大截的那种。
      因此盐酸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蟑螂消杀物。
      啪啦——
      随着盐酸的泼洒。
      蟑螂们先是一整慌乱,四处在瓶子里爬动了起来。
      但很快,它们的体表便被盐酸腐蚀出了破口。
      短短几分钟不到,这几头倒霉蛋便最后……
      气绝身亡。
      满门忠烈美洲蠊.jpg。
      见此情形。
      老苏骤然瞳孔一缩,骇然道:
      “这……这怎么可能?食盐中竟然有毒?”
      徐云见状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老苏的反应在他的预料之中,或者直白点说,这其实也是他的目的之一:
      在微观认知几近为零的古代,没有什么比从每天都要吃的精盐里分离出‘剧毒’物质更有冲击力的了。
      等接下来他所作的事情完成,老苏必然会向他询问一些问题。
      并且不出意外的话,百分百会涉及到微观领域。
      有了这么个眼前发生的例子做证据,有些话说起来显然更容易令人信服。
      接着徐云再将制取的盐酸收容,拿起了另一件让老徐准备的东西:
      毒重石。
      毒重石是一种含钡矿石,在后世的工业上经常被用作酸解毒重石矿制取氯化钡。
      只见徐云将被研磨成粉的毒重石洗净,拿起一把小勺子,将它们投入了盐酸溶液中。
      半个时辰后。
      一瓶混合溶液制备成功。
      徐云又开始往其中加入氢氧化钠——这是先前电解的产物之一,其中虽然有其他阳离子,但它们本身就是目标产物,所以压根不会影响反应过程。
      想要让每个环节丝丝相扣,这确实费了徐云不少的心力。
      众所周知。
      在毒重石溶液中,fe3+完全沉淀时的ph为3.2,mg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1.1,ca2+完全沉淀时的ph为13.9。(论文参考10.16283/j.cnki.hgkwyjg.1996.06.014)
      因此徐云压根不需要去在意ph值的实时数据,只要观察反应过程的沉淀变化就完事了。
      又过了一个时辰。
      经过滴加氢氧化钠以及过滤后。
      一瓶标准的氯化钡溶液制成。
      到了这一步,剩下的就很简单了,也就是……
      初中概念的粗盐提纯。
      首先加入过量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
      反应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接着加入过量naoh去除镁离子:
      mgcl2+2naoh=mg(oh)2↓+2nacl
      第三步加入苏打,也就是碳酸钠。
      这玩意儿在玻璃制作行业里随处可见,目的是去除钙离子及bacl2中的钡离子。
      最后向加入hcl,除去过量naoh,na2co3——这个过程有条件的可以用ph试纸观察盐酸的量,没条件的就甭管多少量可劲儿倒,多了直接蒸发就行。
      接着又过了一个时辰。
      一大簇析出的氯化钠晶体出炉。
      徐云称好剂量,将它们溶进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