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横刀十六国

  • 阅读设置
    横刀十六国 第485节
      望着身边的几个儿子,都渐渐长大,不禁感叹年华易逝,转眼,自己就步入中年。
      “宗室子弟,不可贪图安逸,眼下大梁处处都要用人,你们几个在尚武堂深造多年,父皇亦教诲多年,现在该你们为国家出力。”
      老大李仪一脸畏惧之色。
      有时候李跃甚至怀疑他不是自己种,文质彬彬的,继承了其母辛氏的文弱,杀只鸡都不敢。
      其他几个儿子倒还不错,李攸、李伦、李侁、李傥都文武双全。
      其中李傥尤为出色,孔武有力,上了马就如一阵风般,长槊、弓弩、刀剑上手就会,相貌也偏他的母亲拓跋玉树一些。
      第六百四十五章 玄甲
      “抓阄决定,关中还是辽东,两年后,有了政绩或者军功,父皇给你们封王!”
      “谢父皇!”几个儿子跃跃欲试。
      李跃让卢青取来纸和笔,五个儿子,写了三个辽东,两个关中,揉成一团,撒在托盘中。
      老大李仪第一个抓,但抓起来后立即一张苦瓜脸,不用问就知道是辽东。
      “父……父皇……儿身体……一向不佳,不耐辽东苦寒……”李仪哭丧着脸道。
      “你不耐苦寒,为何别人能忍受?”
      越长大越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李跃不知不觉就将他与辛粲联想到一起。
      李仪不敢争辩,默不作声。
      老三李攸也抓了个辽东,不过神色正常许多。
      李伦和李侁一人辽东,一人关中。
      轮到李傥,却拱手道:“儿臣愿代兄长去辽东从军,征伐高句丽,为大梁开疆拓土!”
      李跃奇道:“你不怕辽东苦寒?”
      “别人去得,儿臣自然去得。”李傥身板站的笔直。
      李跃扫了一眼缩着脖子的李仪,心中一叹,就他这样子,还是算了,以后当个闲散宗室,安安稳稳过一生得了。
      而且他的志向在书卷之间,让他去辽东,的确强人所难。
      每个皇子都精通杀人放火之道,对梁国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幸亏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老李家的子嗣还是枝繁叶茂,成器的孩子也不少,最近谢道韫肚子也有了动静。
      “准了!”李跃摸了摸李傥的后脑勺,身高体壮,深明大义,的确是个好苗子。
      “父皇,儿臣请求入关中,聆听王都督教诲。”太子李俭拱手道。
      “哦?”李跃略感惊讶。
      这孩子倒也聪明,王猛什么人?
      这时代的顶尖人物,出将入相,将来肯定左右大梁国势之人。
      李侁入关中,拜在王猛麾下,说不定将来会对太子之位造成一定的冲击。
      李俭横插一脚,则避免了此事,同时还能加强与王猛之间的关系。
      抓阄是李跃临时起意,没有人暗中教唆,他能主动站出来,说明已经看出藏在底下的东西。
      不枉李跃每次大朝议小朝议尽量带上他,心中一阵宽慰,“马上就是年底,不宜走动,明年开春吧。”
      与王猛加强关系是聪明之举。
      “多谢父皇。”李俭学起了大人拱手一礼。
      早立太子,就会早定下名分,断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
      天下很大,开疆拓土不仅是将士们的事,也是他们的责任。
      秋收之后,各种事情都来了。
      拓跋什翼健的游骑又在燕山、阴山之北游荡。
      姚苌虽然击退了苻雅,但最富庶的天水、陇右二郡被慕容垂占据,生存压力极大,加上大旱的影响,羌人们饿红了眼,四处劫掠,人自相食。
      姚苌比苻坚还能忍,咬牙坚持着,入寇凉州。
      不过他的末日也即将到来。
      李跃下令王猛统帅薛强、魏山、慕容垂、苻雅以及关右豪强部曲,务必在今年彻底解决羌人问题。
      姚苌这么吃下去,关右人口只会更少。
      明年再休养一年,李跃就要用兵草原,解决拓跋什翼健,不然这人整天整天在阴山之北游荡,百姓无法安生。
      当然,最关键的是李跃看中拓跋什翼健百万牲畜,以及几十万的人口。
      中土到处都缺人和奴隶。
      默默发展,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西晋太康年间的规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汉武帝一般几十万人扫荡草原,李跃办不到。
      但效仿大唐,以精锐突击草原,还是能做到的。
      秋收之后,李跃从黑云诸军中抽调精锐,补充到玄甲营中。
      玄甲营正式改为玄甲军,一万两千骑兵的编制,装备、战马、待遇皆最高规格。
      山阳、荥阳两大铁坊日夜赶工,打造出来的明光甲、长槊、劲弩优先供应他们,环首刀都是百炼精品。
      战马全都是双蹬高鞍铁马掌。
      没有明光甲,先以其他精甲待之,以待日后补上,很多将领的装备都比不上他们。
      李跃望着面前的玄甲铁骑,全身被甲胄覆盖,只露出一双眼睛在外面。
      不过为了保证机动力,战马没有披甲,纯作为消耗品。
      弄出这一支骑兵,李跃将府库中的钱帛都砸在上面,但也仅仅凑出六千七百三十二骑。
      一是装备昂贵,战马难求。
      二是对将士的要求实在太高。
      训练极其严苛,完全效仿草原人的习俗,在战马上吃喝拉撒,睡觉也要在马上,必要时要能吃生肉,不畏严寒。
      黑云军中勇猛的人不少,但能做到这些的却不多。
      李跃每天还跟张蚝、刘牢之、诸葛侃、慕容令、苻绍等人商讨战法。
      “陛下何必仅限于黑云军中?燕人亦华夏苗裔,不畏苦寒,自幼长于马上,臣愿奔赴辽东,招募合格勇士!”女婿慕容令慷慨道。
      另一个女婿苻绍也不甘示弱,“氐族与华夏一脉相通,氐人最耐苦战,臣愿赴关中,招募勇者。”
      女婿等于半个儿子。
      联姻之后,果然态度都不一样。
      李跃思索了一阵,以后大战不局限于中土,需要大量骑兵。
      慕容鲜卑和氐人都算是华夏近亲,这么多年主动汉化,完全就是自己人。
      武王伐纣,西北羌人云集响应。
      汉高祖还定三秦,大山中的賨人出兵相助。
      汉武帝军中有不少匈奴人,东汉与羌人大战,西北很多羌人充当马前卒,替大汉征讨其他部落。
      三国时期,魏军中有非常多的乌桓人,蜀汉军中有非常多的西南蛮族,吴军中也有很多百越,全都忠心耿耿。
      秦汉三国以来,夷族为华夏征战早就是常例,服服帖帖,也忠心耿耿。
      就连八王之乱时,司马家的几个王爷也疯狂招募异族征战,不过打着打着,这些异族忽然发现司马家不过如此,干脆自己来……
      鲜卑、羌氐融入华夏是历史趋势。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算异族,燕、秦、代国中都是诸族交融,包括前赵也是如此,刘渊还自称刘邦后人,给刘禅都上了个“孝怀皇帝”……
      历史往往就是如此吊诡,安史之乱,真正造反的核心力量其实不是胡人,而是河北人,反而平叛的唐军里充斥了大量异族……
      “不必拘泥于鲜卑、羌氐,但凡我华夏之苗裔,匈奴、乌桓、契丹,只要达到要求,皆可招募!”李跃大袖一挥。
      想要华夏崛起,就必须笼络住匈奴、鲜卑、羌、氐等华夏外围部族。
      第六百四十六章 出击
      熬了四个多月,合肥城纹丝不动。
      就连寿春的黑云骑兵也退了回去,安安心心过日子去了,对桓温“十五万大军”视而不见。
      有时候桓温也想搏一把,不计代价拿下合肥,打出个人样给天下人看看。
      不过被冷风一吹,瞬间清醒过来。
      拿下合肥也没什么用,后面还有一连串的重镇等着他。
      关键迁都洛阳之后,中原人心彻底背弃晋室。
      很多豪强将江东使者拒之门外,就连桓温老家谯郡龙亢的父老乡亲都不待见他。
      “此番北伐已经攻陷东海郡,可谓大胜,梁国命不该绝,不如到此为止,以图他日?”谢安这几个月一直留在桓温军中。
      整日饮酒品茗,谈天说地,日子过得飞快,与桓温关系增进不少。
      这还是两人第一次谈论正事。
      魏晋清谈之风盛行,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以治理国家、富国强兵为耻,专谈老庄、周易等高雅之事、风流之举。
      “退兵?”桓温颇为意动。
      “大司马前者劝降邓遐,此人不为所动,合肥无望,久留此地,徒耗钱粮,士民怨声载道。”谢安拱手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