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横刀十六国

  • 阅读设置
    横刀十六国 第250节
      宿卫当场就要拔刀,李跃连忙制止,“不可唐突,尔等在外等候。”
      说完就与后面赶来的月姬向里走。
      到了一间破房前,月姬才停下脚步。
      李跃眉头一皱,“怎可如此怠慢大贤?”
      “是王先生要住此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里面传来一道洪亮的声音,但紧接着便是一长串咳嗽,接着门帘掀开,一人走出,满头乱发,满脸胡须,衣衫褴褛。
      李跃第一感觉此人是乞丐。
      但眼神却清亮锐利,全身自有一股气势。
      魏晋名士多有放纵不羁之举。
      “这……”月姬拱手,刚要开口,便被李跃打断。
      “见过先生。”李跃拱手。
      王猛目光落在李跃身上,忽然大笑起来,“拜见梁王殿下!”
      李跃奇道:“阁下如何识得本王?”
      “昔者魏武以崔季珪代见匈奴使者,捉刀在旁,匈奴人一眼识破,床头捉刀人方是英雄。殿下数年间击破强敌,横扫中原,凛凛威势,如若天成,猛岂会不知!”
      王猛外表邋遢,但谈吐不凡。
      这个回答既表现了他的高明,也暗中将李跃抬到魏武的高度。
      大才连马屁都非同凡响。
      李跃心花怒放,此人如此气度,除了历史上的那个王猛还会有谁?
      “殿下请入内一叙。”王猛拱手。
      月姬自动后退一步,这种场合,他就不宜参加了。
      李跃欣然而入。
      屋中除了草席和干草,连张案几也没有。
      王猛就这么施施然跪坐,没有丝毫负担,也没有任何招待不周的压力。
      李跃佩服起他的胆量。
      正在到处打量的时候,王猛先开口了,“殿下手握豫兖青徐,横跨大河南北,可谓威震天下,富贵已极,敢问殿下之志。”
      李跃目光落到王猛身上,感觉不是自己招募他,而是他在考验自己。
      不过越是有才干之人,越是有性格。
      当今天下,非但君则臣,臣亦择君。
      想要得到人家的辅佐,自然先要别人认可。
      “孤一人富贵何用?永嘉之乱后,胡尘漫天,华夏沉沦,孤之夙愿,靖扫胡尘,恢复山河,重现秦汉之盛!”
      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掩饰自己的野心了。
      “殿下果然非常人也!然则,依在下之见,只怕难以实现。”王猛毫不避讳。
      “请先生赐教。”李跃真心实意的求教。
      王猛手伸进衣服里面掏啊掏的,动作说不出的猥琐,“殿下数年间横扫中原,拓地千里,然则根基不牢,虽与豪族联姻,却也埋下祸根!”
      一句话就命中了李跃的要害。
      国中势力急剧膨胀的岂止是崔氏?
      各地豪强,李跃全都小心谨慎,“先生之言是也。”
      “其二,中原百战之地,与江东反目,与燕国为敌,与秦国成仇,假以时日,三者必串通,同伐……伐中原……”王猛咳嗽两声,似乎受了风寒。
      “先生身体……”
      “无妨、无妨。”王猛挥了挥手,“殿下根基薄弱,而燕秦晋数代累积,麾下人物鼎盛,一旦三者联攻,殿下能守住中原否?”
      一个慕容氏,就让李跃头疼的了,更不用说江东、苻氏一起上。
      这不是危言耸听。
      燕国要进入中土花花世界,首先要干掉自己。
      江东要北伐,迟早也会来背后捅刀子。
      而苻秦,仿佛一头贪婪的野狼,等他喘过气来,一定会东出。
      细作传回的消息,燕与秦似乎已经结盟。
      就算这次勉强挡住他们,梁国也会被耗空,下一次,下下次?
      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扩张太快,没有什么积累,战败一次,弄不好就一溃千里。
      虽然努力在发展,但人家会给这个时间吗?
      “请先生教我。”李跃心悦诚服,自己都没想到三方联手,他却看的如此之远。
      “殿下扶植姚襄,乃是一步妙棋,姚氏志在关中,应该能抵挡苻氏两年。”
      “只有两年?”
      姚襄最近弄得风生水起的,与张平结为兄弟,又与并州三薛勾勾搭搭,怎么看都能跟苻氏掰掰手腕。
      王猛道:“当年枋头一战,姚襄五万大军突袭枋头,被苻洪俘斩三万,今桓温准备多年,四万精锐北伐,苻氏内忧外患,却能先败后胜,足见苻氏之强。”
      李跃点点头,“先生所言甚是。”
      天下诸势力,最有潜力的还是苻氏。
      氐人一向坚韧。
      这一战击败桓温之后,声势大涨,士气如虹,姚襄只怕没那么容易占到便宜。
      “今日一遇先生,犹如昔日刘玄德之遇孔明,如鱼得水也!还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克成大事!”
      李跃拱手一礼。
      看他神色有些疲倦,不忍再谈。
      梁国的问题岂止这些?
      百废待兴,同样也是千头万绪。
      王猛不是矫情之人,既然来邺城,肯定就是投奔梁国的,“此亦猛之所愿也!”
      第三百二十六章 科举
      王猛年纪其实跟李跃差不多。
      收拾一番,换上新衣,人也就顺眼多了。
      长相算不上俊朗,却有北方汉人常有的坚毅、魁伟。
      李跃赏他一座宅邸,他推辞不受,封他为梁王左长史,还是推辞,“无功不受禄,殿下一向用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为治国之本也,不可轻废,闻科举将近,在下愿一试高下。”
      他这么自信,李跃也就不说什么了。
      每日公事处理完,必寻他谈论天下大事,古今趣闻。
      王猛博学多才,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让李跃受用颇多。
      不过整天与王猛待在一起,也引起了其他势力的忌惮,暗中打探之人不少。
      李跃不得不增加校事,日夜保护他的安全。
      一整个冬天就这么过去了。
      开年之后,梁国上上下下又忙碌起来。
      将士游猎训练,百姓伺候自家的土地,奴隶们修建各郡道路,月姬继续铺建医舍。
      向官府领生育补贴粮食的人越来越多。
      李跃巡视邺城,经常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婴儿啼哭声。
      而啼哭声也让人心中感到踏实。
      科举的消息去年立秋就放出去了,年底各地便有不少人赶来邺城。
      第一次科举,其他地方的人处于观望之中,天下大乱,道路不通,遍地贼寇,消息传播的也慢。
      人才最多的地区无疑是江东,但江东的名士们看不上北国。
      李跃看一眼科举的名单,八百七十五人,四成是崔、刘、卢、郑等大姓,四成是边、鲍、臧、辛等豪强,剩下两成才是寒门和尚武堂子弟,真正的庶族少之又少。
      这年代能读书识字的,绝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根本就接触不到书籍,终日劳碌,填饱肚子都难,哪有时间去读书?
      士族豪强们不反对科举,也是这个原因。
      科举分三目,明经、明算、策论。
      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东汉初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
      北国沦落胡尘四十余载,茹毛饮血,先贤典籍自然有一定进步意义。
      而这时代的儒学还未被阉割,非但不腐朽,还比较生猛。
      两汉三国,凿通西域,上马砍人下马治民的都是儒生。
      一代大儒卢植提兵平定黄巾之乱,诸葛武侯、司马懿、陆逊都熟读经典,只不过到了魏晋,风向就变了,转为玄学,谈虚论玄,务虚而不务实,沉迷享乐,奢侈糜烂,以从军为耻。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数学名列其中。
      李跃个人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起点,魏晋时代不仅医学有长足发展,数学上也有独到之处。
      魏晋鼎革之际,算学大家刘徽已经整理出古典数学理论体系,推崇逻辑推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