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 阅读设置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15节
      我劝你一句,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李邕:“……”
      天幕将这首《上李邕》放了出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人们望之,无不震惊。
      李
      白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白话,却字字都透着磅礴的气势,要画面有画面,要意境有意境。
      有人效仿李白,结果东施效颦,基本上都写成了打油诗。
      从此以后,很多人明白了,自己有一种理想,叫做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
      三国时期,曹操和其他人一样,被勾出了万丈豪情,眼前好像出现了大鹏扶摇而上的场景。
      曹操彻底被折服,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才勉强压抑住血管中奔涌的热血!
      啊,真的是落笔即封神!
      ——
      秦朝时期,淮阴县
      韩信家里很穷,没人脉,当不了官,又没有门路去当商人。他年纪不小了,却还一事无成,村里人都不怎么瞧得上他。
      这大,他正坐在墙角望天幕。在这贫瘠的生活中,也只有这点神奇的娱乐聊以慰藉了。
      可没多久,混混路过,找他麻烦。给他两个选择,要么去死,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去。
      韩信陷入天人交战,最终咬着牙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市场的人都在大笑,笑他像条狗,一点气节也没有。
      韩信气得浑身颤抖,双目赤红,恨不得现在就跟他们拼了。反正他一条贱命,死了也就死了。此时,耳边传来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韩信浑身一震,眼中的赤红渐渐澈,回首望着天幕。
      李白这样的诗仙年少的时候都这样被冷遇吗?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他这只大鹏扶摇而上。
      韩信深深记下这些嘲笑他的人的脸,思想跟李白共振。
      这些人今天嘲笑他韩信,就像李邕嘲笑他李白,早晚有一天会悔不当初。
      安知他韩信不能做那只大鹏鸟?
      高龄的李邕神情复杂地望着天幕。
      他是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当然,以后最被人熟知的称号还是—————"瞧不上李白的大文豪"。
      他闭上眼睛,回忆起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谁曾想,那个少年居然青史留名,啊不,这个程度已经不是留名,可以说是流芳百世了。
      家人问道:“要是当时
      没有拒绝李白,或许——”
      李邕心底不知道怎么想,嘴上还是非常狂傲的: "他那脾性不合我胃口,我还不能拒绝他了?他出名又不给我一分钱,有什么可后悔的?"
      家人:"我是怕李太白发迹之后,对您心中有怨,将来会报复你啊。"
      李邕摇摇头:“在下行的端坐得直,怕什么报复?而且他应该不是那样的人。”
      那天的惊鸿一瞥,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李白被看不起之后,心生不满,却堂堂正正说出来,没有背地里使坏。
      他绝对不是那种背后害人的阴险小人。
      可是家人心中还是惴惴不安。
      【李白二十六岁还没有得到贵人的举荐当官,于是继续游玩寻找机会。
      在其中,他终于明白了,在别的地方混是不行的,还是得去天子脚下,才能结识更优质的贵人,把自己的名气给打出去。
      于是,三十岁,他终于正式来到长安。
      他有个好朋友叫做元丹丘。元丹丘是他在四川认识的道友,在贵人面前挺有分量。
      元丹丘靠着走关系,把他的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却没有看上,而且行踪不定,经常不在长安。
      李白苦等数月没有结果,又拜访了很多王公大臣,希望得到推荐,但是信件犹如泥牛入海,没有结果。
      李白这个时候家境中落,再加上他花钱大手大脚,不再是从前挥金如土的富二代了,只能回家。
      35岁,李白重整旗鼓,再次去闯皇城。
      经过社会的毒打,他渐渐摸清楚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套路。如果时间能重来,他或许就不会教大佬李邕做事,放出那种豪言,仕途也会更加顺利。但这样,或许也就不是李白了。】
      【他结识了一些王公贵族,再次把诗文献给了玉真公主。”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把公主夸得跟天上王母娘娘一样。
      谁不喜欢听彩虹屁呢?玉真公主一看,哎哟,真不错,小嘴抹了蜜啊。
      玉真公主是什么人?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妹妹。而且唐玄宗晚年迷信道教,玉真公主相当于这方面的负责人,在唐玄宗那里非常有话语权。
      玉真公主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让李白当翰林待诏,一个六品官职。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皇上想玩的时候,就陪他玩乐。】
      天幕中出现新画面,监唐气象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无数人眼前一亮。
      正如王维诗中写: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白天,九重的皇宫打开宫门,整个大唐都透着华贵奢靡的气息。
      唐玄宗处理完政务,来到后宫,找到杨贵妃,吃着名贵的新鲜荔枝,听着《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看着贵妃的花容月貌,兴之所至,说道:“爱妃如此之美,如果没有诗文记下来,那就可惜了。高力士,最近新来了一个翰林待诏,叫他来为贵妃写首诗吧。”
      高力士将李白请了过来:"李大人,陛下要你作首诗。"
      李白坐在席间,不卑不亢地说:"写什么?"
      高力士:“当然是美人。”
      “这世间哪有美人?”
      高力士看了一眼主座上的杨贵妃,汗涔涔地说:“贵妃娘娘美若天仙,怎么不算美人?李大人写还是不写?”
      李白看了一眼杨贵妃,情绪复杂。他并不喜欢杨贵妃一家子。外戚干政,令人触目惊心。
      可形势比人强,他也不得不写:"也能写,但是我要贵妃磨墨,还要你给我脱靴子。"
      话音落下,杨贵妃和高力士的脸都绿了,他们两个是天子最宠爱的人,贵不可言,李白怎么敢命令他们做事?
      唐玄宗却觉得挺有意思:"行,就这么办,爱妃你去给他磨墨吧。"
      于是贵妃磨墨,力士脱靴。
      李白终于满意了:“且等我满饮此杯。”
      他畅快淋漓地喝酒,随后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天幕放出这段画面,无数少男少女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脸颊红红。
      李白怎么敢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啊?他这般胆大,莫不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可以说,李白活成了他们梦想的样子。羡
      慕他的人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上官婉儿扭过头去,便看见宫女们脸上满是红晕。
      她们望着这首诗,脸上浮现红霞,越品读眼神越迷离。
      这首诗仿佛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雕琢的意思,但是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那么贴切。
      花香扑鼻,春风满面,活脱脱一副倾国倾城的美人像。
      不得不说,她们真的很想体会玉真公主和杨玉环的快乐。
      上官婉儿还看到有宫女拿出上好的信纸,记录这篇诗词,那模样简直爱不释手。
      上官婉儿闭上眼睛,说道:“见到白云就想到美人华丽的衣服,见到花就想到美丽的容颜……这李太白真是油嘴滑舌,想必那贵妃要高兴坏了。”
      杨贵妃现在一点也不高兴。
      天幕播放《长恨歌》之后,她暂避风头,如今待在道观里,青灯古佛,生活寂寞。
      婢女望着这首诗,有感而发,说道: "娘娘,陛下说等事情忙完了就来接你,怎么还不来?"
      杨贵妃:“慎言,陛下的想法,哪里是你我能揣摩的?”
      婢女悻悻闭嘴,她不想在这个道观里荒废余生,想回华丽的皇宫。
      杨贵妃懒得去看身边的婢女,望着天幕,轻声叹息。容色会衰老,宠爱会流失,长安的繁华终究离自己远去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通过李白的诗文而永恒,或许,这也是一种幸运。
      唐玄宗等人都对这段往事表示不满,可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
      这算是他近些天看到的最有趣的东西了。
      “李太白做得好啊,就应该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狠狠丢李隆基的脸!”
      只要谁让李隆基不爽,谁就能得到李世民的夸赞。
      李世民感觉心气稍稍顺了些,终于开始看诗文了,拊掌长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真美,仿佛暗香扑鼻,留香隽永。"
      这首诗一出,仿佛所有的美人都有了画面。
      他拉着长孙皇后的手,含情脉脉地说土味情话:“这些天朕被那小子气得不行,昏过去了两次。宫里的事都辛苦你了。这首诗送杨贵妃合适,送你也颇为合适啊。”
      长
      孙皇后见他心情好转,提着的心松了下来,嗔怪地说:"都成如雷这么多年了,还说这些乱七八糟的。形容那些年轻姑娘合适得很,形容我却不行了。"
      李世民却说:“在朕眼里你一直是初见的模样。等到我们白头也不会改变。”
      长孙皇后轻咳两声,近些年,她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了,谁知道能不能白头呢?
      她到底还是没有说出来,让他担心:"油嘴滑舌!"
      【翰林待诏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这里有搞修仙的,搞绘画的,搞舞蹈的,搞迷信的,乱七八糟的。虽然唐玄宗有所改革,招来了一批讨论时事的文人,但那里依旧非常混乱。
      和平康坊差不多。